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廣東鐘樓古村

廣東鐘樓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2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鐘樓古村位於從化市太平鎮神崗河西片,神棋公路旁。據歐陽氏後裔歐陽宇團回憶墨寫出來的《鐘樓記》記述,該村建於清朝鹹豐己末年(公元1858年)。鐘樓古村是從化目前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它依樓上掛金鐘山而建,座西北向東南,以歐陽仁山公祠為中軸線,兩邊擺開,左4條巷,右3條巷。村落四面圍3米多高的城牆,在4個主要制高點建有4個垛(即古代放哨及觀察敵情的烽火台),兩層高,與村後四層高的炮樓相互呼應。城牆外圍是寬2米多的護城河,護城河前繞古村,到村側便順山而上山頂。村與後山之間有一塊與村同長、深300多米的平緩坡地,與護城河一道構成古村的屏障。村門樓是單層鍋耳山牆,開一小拱門,上寫“鐘樓”二字。

        鐘樓古村是目前發現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為歐陽氏族人在清鹹豐年間所建的大宅院建築,面積近15000平方米。 每條巷的兩側是民居,每一路7戶,前後毗連,共49戶,每一戶的兩廊相通對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落盜賊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應,一家有難,眾人相幫。此為“守望相助”的建築形式,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民居的布局則為三間兩廊,民居的一門、一牆、一趟栊,都凝聚著當年人為“防衛”費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牆有三層,夾在內外兩層的中間層,是不規則的廢磚,盜賊根本不可能撬牆而入。
  從化的古民居裡都沒有窗戶,只有門和牆,家裡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頂一塊不到20厘米寬的明瓦,陽光從那小小的瓦片灑漏下來,很有韻味。這樣的設計,一是用於防盜;二是房間陰涼的需要。 有趣的是:當地的村民都能告訴你一個關於他們的祖先“計劃生育”的故事:鐘樓村的祖宗歐陽山,在建祠堂時共建了99個門,並告訴後代,村中男丁的數量絕不能超過門的數量,否則就有人不能自立門戶了。所以到現在,鐘樓古村的男丁再沒有超過99個。
  古村內每家每戶的房屋布局,巷中的排水設施,都是建設者精心設計的傑作。每條巷有門樓,有巷門,過樓,出門到巷的右側,巷中間是一條花崗巖砌邊,青磚鋪底的排水渠,依地勢而上,漸次而高,天然的地勢,使水自然往下流,長流不腐。巷兩側是民居,縣山頂,民居規劃全部統一形式,即三間兩廊,每一排七間,每一間的兩廊相通對望,可從一條巷入大門過廊再出門,到相鄰小巷。青磚砌牆,山牆畫八字,兩大門是花崗巖門框,有企棟,有石帽,開雙掩木板門,過門左側牆內是磚雕門官位,門官位前幾步是大房,對面小房,用作廚房,過廊,到天井與正廳間的交匯處,正廳一般供奉祖先神位於2米高的神台上,下為橋台,屋內又有天官、土地、灶君等神位。再進入廊,兩側又分別為大房和小房。這樣每戶都緊挨著,沿巷走,越走越高,直至一列緊緊相連的回水屋。該古村交通便利,從105國道沿神棋公路前行約3公裡即到,在從化汽車客運站有公共汽車直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