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 深入推進建築遺產保護

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 深入推進建築遺產保護

日期:2016/12/14 11:22: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童明康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值此“2015(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博覽會”隆重開幕之際,我謹代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對博覽會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對來自國內外文化遺產界的同事們,對熱愛和支持建築遺產保護事業的朋友們表示熱烈歡迎。

  建築遺產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歷史的縮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重視對建築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其中建築遺產40萬余處。一大批建築遺產被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在429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建築遺產近2600處。更有故宮、長城、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建築遺產,以其突出普遍價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空前活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在價值認識、保護原則、新型遺產保護、合理利用等多個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這些在今年完成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中都有了充分的體現,反映了當今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新認識水平。現在各級政府、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都有了顯著提高。存在的突出問題已經不是梁思成那個時代所面臨的大拆問題,也不是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重視,而是在重視之後保什麼怎麼保的問題,是理念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高度評價本次博覽會。

  比如長城保護工作。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批示,指出長城保護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實事求是地說,在各地經濟建設過程中,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已經有了長城保護意識,大規模破壞長城資源的情況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在長城具體保護維修工作中,還需要進一步端正思想,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一些地方從發展旅游的角度出發,認為長城保護就是“再建長城”,一味強調恢復長城“雄偉、壯觀”的所謂“歷史原貌”,出現借維修之名大搞重建,甚至臆造、假造長城的錯誤傾向,違背了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長城保護總體上還是應以現狀保護與“重點維修”相結合的方式,強調日常維護,輔以補缺、加固等措施,延緩其自然殘損的速度。這類保護理念問題不僅存在於長城保護工作中,在其他建築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中也同樣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比如蜀道是一條由中國古代先民開鑿的,體現著古代先民智慧,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線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遺產,但地方政府目前將其定性為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這在認識上顯然存在很大的偏差,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可能就會在保護和申遺工作中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建築遺產作為能夠服務於城鄉當代和未來發展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其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同時,工業化、信息化和科技快速進步為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努力掌握科學規律,積極遵循科學理念,不斷創新科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水平,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實踐的重大課題。借此機會,我願與大家分享以下幾點認識:

  一是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對建築遺產的維修是對其生命過程的干預和存在狀況的改變。這種干預應當盡量降低強度,減少遺產價值和歷史信息的損失,實現建築遺產延年益壽。要特別警惕借追求所謂“金碧輝煌”“盛世再現”,對建築遺產進行過度修繕的錯誤做法。要根據建築遺產出現的險情,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恰當的保護方式和技術。能夠小修小補解決的問題,絕不搞大修;越是重要的建築遺產,越要小心呵護,審慎從事,保持和維護其歷史滄桑感,才是真正的再現輝煌。同時,要強化預防性保護,貫徹養護為主,輔以必要修繕的保護理念,將做好日常保養維護和歲修工作作為一項基本任務抓緊抓好。

  二是做好整體保護。建築遺產的本體和環境風貌都是構成遺產價值的重要因素。要堅持整體保護的重要理念,既要關注單體建築遺產,也要關注古城古鎮古村等聚落遺產;不僅保護遺產本體,也要維護其歷史風貌、傳統格局、空間尺度、重要天際線和景觀視廊,以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要通過保護規劃、建設控制和環境整治等有效手段,切實改善建築遺產及其環境景觀的保護狀況,著力解決一些遺產周邊環境髒亂差的問題,使建築遺產成為城市文化的亮點和民眾心向往之的地方。

  三是進一步加強考古和科學研究。許多建築遺產歷經多次興廢,形制、格局、工藝都多有變化。如果沒有扎實的考古和研究基礎就貿然開展工作,很容易造成修繕走樣、展示利用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考古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只有加強考古和科學研究,進一步摸清建築遺產的原始狀態和發展沿革,才能深入提煉遺產價值和掌握相關的工藝技術,為開展保護維修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重要的建築遺產都應將考古作為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研究則應貫穿於建築遺產保護工作全過程,所有保護措施都要以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據。好大喜功、空話連篇、似是而非的偽學術研究必須摒棄。

  四是注重保護文化傳統。許多建築遺產與所在城市和鄉村社區居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信仰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呈現出“活態”的特征,體現出特定的地區和民族文化意義。相關的文化傳統是這些建築遺產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對這些建築遺產的保護,應當延續其原有功能,同時促進相關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當代生活的發展並保持活力,這也是保護民族和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五是鼓勵合理利用。要以利用為導向來推進保護工作。在科學確定建築遺產利用方式的基礎上,統籌開展維修、安消防、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做到同步設計實施,盡量減少工程量和重復施工對遺產的影響。要根據建築遺產的價值、類型、保存狀況、環境條件等分級分類,選擇適宜的利用方式。具有特別重要價值的,應以原狀展示為主;其他遺產尤其是“活態”建築遺產,只要不改變、不損害其特征和價值,可以進行必要的修繕、調整、改造,以滿足其現實的功能需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利用必須充分考慮建築遺產的價值特征、承受能力和現實條件,防止過度利用,不能把文化遺產變成喧囂的商業場。

  六是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交融共生。要在挖掘、傳承和發展建築遺產保護的傳統工藝和技術的同時,積極探索適宜的現代科技保護手段,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遺產保護利用中的運用、推廣和創新。要跟上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通過數字化和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加快提升建築遺產的展示水平。

  “建築不老,遺產永恆”是本屆建博會的口號,也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以“建築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為主題的本屆博覽會,推出了一系列亮點項目,參與展覽的不僅有保護案例、技術工藝、材料設備、專業媒介,還有同期進行的學術論壇和互動體驗活動,在增進廣大公眾對建築遺產的認知的同時,將為推廣建築遺產領域中最新科研成果、技術、產品及服務,促進建築遺產應用技術的創新,搭建一個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我非常期待本次盛會能產生學術交流、觀點碰撞和技術傳播的豐碩成果,因為這些正是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動力。

  預祝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