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德州將對7處古建築“體檢”

德州將對7處古建築“體檢”

日期:2016/12/14 11:04: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記者從省文物局網站獲悉,我省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古建築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大險情排查工作,其中涉及到我市的有7處。
    本次排查工作旨在掌握各地古建築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大險情狀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安全隱患,科學規劃相關保護展示項目,不斷提升古建築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的整體水平。本次排查工作范圍為第一批至第五批公布類型為“古建築”類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涉及到我市的共有7處,分別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樂陵文廟,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崔家廟千佛塔、恩城文昌閣、石家清真寺、趙官孟氏民居,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頰川石橋、陵城棂星門。
    此次排查工作重點了解古建築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大險情狀況、已實施文物保護工程情況、搶險工作計劃,以及各地在“十三五”期間古建築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思路、措施、重點項目和總體分析。重大險情狀況主要指大木梁架、承重牆體及基礎等建築承重結構失穩,或屋面、牆體等維護結構出現坍塌、嚴重變形等危及古建築安全,急需進行搶險工作的情況。通過日常保養維護工程可以解決的文物病害問題,不列入此次排查范圍。
    本次排查工作於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間進行。
■相關鏈接
我市七處“待體檢”古建築簡介:
【樂陵文廟】
    位於樂陵縣城內,始建於1369年(明洪武二年)。洪武十七年、清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年、光緒八年,歷經維修擴建。擁有明倫堂、興賢齋、育才齋、名宦祠、崇對詞、忠義祠、節孝祠、戟門、棂星門等建築,曾是一組錯落有致、規模可觀的建築。今僅存大成殿、兩庑及崇聖祠四座建築。
【千佛塔】
    位於平原縣以北5裡,崔家廟村東50米處,東距津浦鐵路10米,西鄰國防公路20米,塔身為八稜柱形,四面有窗,全高26米,青磚砌壁,七級節次,上下勻稱。
    此塔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門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游人憑門而入,便可在半明半暗中拾級而上,越往上走,塔腹越小,至第四層只能容一個人上下。
【文昌閣】
    坐落於古恩縣(現平原縣恩城鎮)中心小學院內,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年(1721年)曾兩次修葺。10米見方的高台,周圍用青磚扁砌,高3.5米,80厘米高的十字花磚壘花牆為正方形,座北朝南,頂為木架結構的“閣”建於高台之上,青瓦翹角,尖頂之上豎著一個亞腰葫蘆形的白色塔尖,閣內奉有“文昌帝君”,西北角有朝北角門,磚築門樓入內便是“馬道式”的坡梯,踏步而上,既可憑欄賞景,又可拜谒“文昌”。
【石家清真寺】
    位於臨邑縣雙豐鄉石家村內。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由著名經師常傑主持修建。寺院占地面積2704平方米。寺內主建築禮拜堂,座西朝東,木框架磚結構。殿堂建築面積為48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禮拜。整個建築群體既保持了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又融匯了伊斯蘭教風彩,是臨邑縣境唯一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築。
【趙官孟氏民居】
    距今已有250余年歷史。該宅院南北長22米,東西長20米,占地面積440平方米。整座建築屬“明三暗五式”磚木結構,即三間北屋,兩側各有廂房,院內三間東屋,三間西屋,三間南屋,四周走廊相連。整個建築群精巧緊湊,極具我國北方民居風格,是研究清代北方民居與生活史的重要資料。
【頰川石橋】
    橋長4.5米,寬6.1米,橋洞高1.7米,寬1.35米。據《續修平原縣志》和出土石碑記載,該橋是由明代右都御史宋仕於萬歷四十六年在縣城東關官道修建,橋上有“頰川代筏”石坊,並建有橋廊,旁邊有石欄,乾隆七年由時任知縣呂宏積續修。
【陵城棂星門】
    地處陵城區陵城鎮南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重修於清代,是原陵縣文廟(孔廟)的大門,現為陵城區進修學校的南門。門東西長14米,南北寬3米,高6米。門兩側有獅子一對,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棂星門年代久遠、明確,保存完整。木制結構及工藝體現明清建築藝術,工藝精湛,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4月被評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來源:德州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