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社會各界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文物和文藝作品

社會各界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文物和文藝作品

日期:2016/12/14 11:20: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九一八事變84周年, 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無償將抗戰文物、抗戰題材文學藝術作品捐獻給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8月31日,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圖書館工作人員、青年美術家荊成義將歷時近一年多時間創作的巨幅國畫《抗日忠魂》無償捐獻。該畫長5.4米,寬2.3米,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巨幅國畫。畫面突出展現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李兆麟、冷雲以及馬占山、馮占海等抗日民族英雄,在民族危急之時,在林海雪原、白山黑水之間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爭取民族獨立而英勇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9月14日,沈陽市和平區文物收藏愛好者裴復、沈陽市皇姑區政協委員劉永斌分別將收藏多年的侵華日軍風衣、海軍望遠鏡、馬刀、馬鞍子、刻有南滿鐵路地圖的食品盒、軍用飯盒、日軍後援會章及《滿洲河川志》和刻有日軍“久野少佐殿,步兵第九聯隊將校團”字樣的銅質香爐等10余件日偽時期歷史文物無償捐獻。其中《滿洲河川志》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侵占東北後,由地質、水利、礦產資源等研究機構在對東北地區的大中小河流及山川進行詳盡勘察和研究之後,於1939年由“滿洲事情案內所”編制的資料圖書。這些歷史文物為研究日本軍國主義對我國東北進行軍事侵略和自然資源的掠奪提供了實物佐證。

  9月14日,現年78歲的特困退休老人劉學忠將自己花費近二十年從構思到創作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東北義勇軍三部曲》——《抗日烽火起遼寧》《蒼天可鑒》《冉冉升起的星辰》無償捐贈。該書以150萬字篇幅,全面描寫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世世代代居住生長在沈陽和遼寧地區的人民群眾自發奮起抗爭,不甘心當亡國奴,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行業,組織起抗日義勇軍,前僕後繼,為爭取民族獨立譜寫了一曲民族抗戰正氣之歌。書中第一部、第二部是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康聚武、馬占山等愛國志士的群英圖。在第三部中,弘揚了東北義勇軍殘部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經過漫長歲月,最終取得勝利的全過程。

  9月15日,遼寧剪紙藝術大師陳風麟將自己耗時一年原創的剪紙畫長卷《烽火歲月十四年》無償捐贈。這幅長卷總長24米,內容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止,以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為歷史背景。重點突出了54個重大歷史事件和抗戰歷史故事,真實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的重大歷史貢獻。這幅作品在眾多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藝術作品中獨樹一幟,填補了剪紙藝術在反映全民族抗戰方面的空白。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