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築大學徽州古建築聚落保護利用通過驗收
日期:2016/12/14 11:04: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安徽建築大學方潛生教授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徽州古建築聚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項目,順利通過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組織召開的項目驗收。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劉加平教授擔任驗收專家組組長。
該項目由安徽建築大學牽頭,黃山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安徽省徽州古建園林建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合肥美菱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參加。
項目歷時四年,主要研究徽派古建築群落發展、歷史沿革與演變;挖掘區域規劃與建築設計、建造技藝、水系利用與水環境生態處理技術等徽派古建築群落設計理念和方法,汲取徽派古建築群落精華。開展徽派古建築群落保護利用和新群落規劃設計、徽派古建築宜居性改造與設計創新、建築災害防治與營建技術、數字化技術、水環境綜合整治以及保持徽派建築典型特點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等研究以及相關共性關鍵技術集成。建設徽派古建築群落核心街區風貌整治、徽派古建築原址保護利用、徽派古建築群落水系利用與微氣候調控改善等綜合工程示范。
項目總結凝煉了徽州傳統聚落規劃思想與設計方法,提出了徽州傳統聚落適應性改造與空間品質提升規劃技術方法;提出了建築功能置換與空間拓展改造關鍵技術;完善了傳統建築圍護結構,天井在保溫、通風、遮陽等方面技術;收集並挖掘了徽州傳統建築裝飾技藝;提出了徽州傳統建築整體結構和木構件修繕加固方法、徽州傳統建築可替代結構體系和可替代材料適應性,研制徽州傳統建築檢測、測繪、安全性評價標准及方法;提出了適合徽州傳統聚落微氣候調節與控制技術;開發了適合徽州傳統聚落地理環境條件下的污水收集方法與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首次建立了徽州傳統建築和聚落特征元素數據庫,提出基於幾何和圖像的虛擬營建技術,搭建了徽派建築虛擬營建系統平台;首次提出新型太陽能雙效集熱器在徽派建築上的施工方法和工藝;設計出新型太陽能雙效集熱器模塊、新型徽派建築遮陽(雨)檐結合的百葉型集熱牆,研發了聚光法檢測新型太陽能雙效集熱器模塊熱性能、新型徽派建築遮陽(雨)檐結合的百葉型集熱牆熱性能的檢測平台。
項目編制19部國家及省部級地方標准(工法、規程);完成了技術研究總結報告9部,發表專業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4部;申請發明專利26余項(已獲5項授權)、實用專利22項(已授權1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7項。培養3名學術帶頭人、10名中青年學術骨干、研究生64名、培養博士生7名。以徽州傳統建築保護利用與綜合改造關鍵技術示范工程為依托,培訓徽州傳統聚落建築技術人才20-25人/年,為企業培訓徽派建築節能專業人員100人次以上。
項目完成了黃山市徽州區外邊溪古聚落保護利用工程、西溪南古聚落品質提升和西溪南新村新徽派建築創作、休寧縣五福民居保護利用工程、黟縣屏山古聚落水口、黃山區永豐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以及歙縣敦睦堂和徽州府衙修復與復建工程示范。
項目研究推動了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帶動了旅游業態的轉型升級;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傳統產業激活;有力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同行及相關部門高度評價,並入選參加國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中央電視台(CCTV10)對項目在地方實施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實地采訪和專題報道50分鐘,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
項目驗收專家組對整體項目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項目完成了既定的研究內容和規定的各項指標。研究成果在徽州古聚落建築保護規劃、災害防治與營建施工、數據庫構件與數字化虛擬再現、以及太陽能建築利用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創新性;研究關鍵技術應用於示范工程建設,對徽派古建築聚落保護利用和傳承具有積極意義。
來源:中安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