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鐵5號線影響地上文保單位25個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日期:2016/12/14 21:33: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今年9月7日,南京地鐵5號線環境影響評價公示,全線涉及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 處,包括南京人引以為傲的明城牆、朝天宮,因此被稱為“對南京千年文脈影響最大的地鐵線”。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5號線中涉及文物的線路還在規劃中, 地鐵迎面遇上文物是“繞道”,還是“下潛”,仍在斟酌。但確定的是,方案只有通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工程才有立項的可能。文物安全審核前置的程序,在全國 范圍內是第一次采用。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張可
為什麼要國家文物局先批准?
這條線影響地上文保單位25個,涉及明城牆、朝天宮,還有重要六朝遺址
5號線縱貫南京主城區,直接影響地上文保單位25個,其中有4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周邊200米范圍內的文保單位達到183個,同時經 過6個地下重點埋藏區。這些文化遺產從東晉至民國,幾乎完全與“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提到的各個時代重合,這也被稱為南京的“千年文脈”。
從5號線的“文物清單”上看,不乏一批經常出現在宣傳片中、代表南京城臉面的文物。比如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結構古城牆——南京城牆、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朝天宮;南京民國建築中傑出代表——原國民政府最高法院舊址等等。
而深埋在地下、看不到的同樣重要。此次涉及6個重點埋藏區,可能存在的重要遺跡有六朝時代拱衛建康城的東府城、西州城,東晉皇家陵園晉西陵,南唐、明代皇宮的御道。這些遺跡也很可能會在地鐵建設中出現。
記者了解到,地下文物的埋藏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與5號線隧道頂部距離在4至17米之間。南京市民最擔心的還是地表文物的安全會受到影響。“一是在地鐵施工中,大型機械工程設備一開帶來的震動;二是地鐵列車在軌道上長時間運行時造成震動,會不會也將造成影響?”
史上最嚴
文保審核程序
“能繞過文物的肯定會繞道走”
5號線的建設涉及省、市兩級政府的規劃、發改、文物多個部門。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向揚子晚報記者透露,5號線建設已勢在必行,但怎麼過文 物,還在方案論證階段。但有一點各方已經達成共識,就是對於涉及到的地上、地下文物,地鐵線路能繞道的肯定繞道走,如果沒有足夠的建設空間,不得不迎頭相 遇,那麼建設時要拿出相應措施,上報文物部門批准。”
該人士介紹,根據文物法和相關程序,各級文物部門將評估地鐵經過文物時的影響,以及建設單位提出的化解方案。“地鐵建設、運行產生的震動確實會 對文物造成影響,但這個影響可通過隔離、加固的措施化解、抵消。目前規劃部門已經組織過專家論證,看哪邊能繞道,哪邊是‘下潛’,因為事關重大,現在還沒 有結果。”
“先立項再文保”變成“先文保再立項”
該人士透露,地鐵線路如何經過文物,並確保文物的安全,建設單位的方案要交給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以後,國家發改委才能正式立項南京地鐵5號線工程。“這種程序與以前的做法不同,把文物審批提到立項之前,在保證文物安全方面,可以說是史上最嚴的一次。”
他解釋說,以前程序是:涉及到文物的重大工程,一般經過省發改委通過後,直接提交到國家發改委。工程立項後,才由國家文物局審核。“比如建地鐵 線怎麼經過文物,國家文物局不參與決策,如果在已經確定的工程方案中發現問題,最多能做的就是修改,亡羊補牢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但在5號線所采用的新程序中,由國家文物局審批涉及文物的各個具體段落工程,如果不認可,就要將方案打回地方政府重新修改,直到通過為止。過了 國家文物局這一關,才能交到發改委審批,進入工程正式立項的環節。“國家文物局來把關,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涉及省、市、國各級文 物,以前是由對應的各級文物部門把關,現在對於5號線涉及的文物,省、市文物部門通過方案後,國家文物局還要再審核。”
對於該人士的說法,揚子晚報記者還向一位參加過5號線文物保護論證會的文物專家求證。這位專家予以確認,“確有其事,比南京此前建設地鐵線,確實是前所未有的嚴格。而且重大工程將文物安全審核放在正式立項之前,在全國范圍內是第一次采用,5號線開了先河。”
-專家評價
希望這個做法能常態化、制度化
記者把這一消息告訴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這位國內文保領域的頂尖專家也同樣表示認可。他認為,嚴格評估建設工程對文物 的影響,5號線的做法是目前最佳的方式,雖然國外已實施多年,但國內是沒有過的,體現了當前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常態。“這符合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理,因 為未來新的建設更快、更新、更便捷,文化遺產也相應的越珍貴,所以把保護文物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前提。”
賀雲翱還提出,5號線的做法應該成為現階段一個標桿。“文物安全審核前置”更應該繼續貫徹下去,作為一種制度,在每一次重大建設工程中,為文化遺產保駕護航。
-相關新聞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上周成立
10月15日,南京市正式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委員會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莉新任名譽主任,市長缪瑞林任主任。
32位來自全國的規劃、建築、文物、歷史文化方面的頂尖專家學者,成為專家委員會的成員。規劃、建築方面的專家有: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清華大 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教授張傑、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童本勤、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董衛教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陳薇教授、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汪 永平等。
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有: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南京著名文史學者薛冰,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夏維中,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楊國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