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三河古鎮話旅游

三河古鎮話旅游

日期:2016/12/14 10:21: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三河古鎮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鵲岸之戰”、“三河大捷”,悠久的歷史淵源,厚重的文化底蘊,使三河古鎮內遺存著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城牆、古廟宇、古炮台、古茶樓等“八古”景觀。三河古鎮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迩,是鑲嵌在巢湖岸邊的一顆明珠,有“裝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譽。
  近年來,三河鎮上下堅持以旅游業為中心,堅定發展信心,創新發展舉措,城鎮面貌日新月異,旅游業取得快速的發展,三河古鎮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作為“合肥十景”之一,三河古鎮在旅游品牌建設上有著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

  三河古鎮管委會副主任郭季文

  堅持“修舊如舊”原生態風貌依存
  三河古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景區不斷加大對古鎮的保護力度,堅持規劃引領。據了解,三河古鎮專門邀請了古鎮保護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編制了《三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從保護等級與范圍、建築高度控制、歷史街區保護、綠地系統和生態環境規劃等方面,進行系統控制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對照《合肥市三河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堅持依法保護。在《規劃》和《條例》的引領下,三河古鎮按照“晚清時期、皖中徽派”的風格,對50.2萬平方米的鎮區房屋進行了立面改造,基本恢復了千年古鎮的歷史風貌,並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復了近2000多米長的古西街、古南街、古東街,完好地保存古鎮傳統建築群和歷史街區。
  在保護古鎮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景區也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小南河、杭埠河、豐樂河“三水貫通”和生態換水,建成了小南河臨水棧道,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污水處理廠及小南河截污管網工程,治理護城河,重點做活“水”文章,打造“碧水穿鎮”的生態古鎮風貌。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開展“綠化大會戰”,實施燈飾亮化工程,打造“夜三河”。
  “十一五”以來,三河古鎮一直積極推進景區內各旅游項目的建設。先後投入5000萬元資金的楊振寧舊居、劉同興隆莊、孫立人故居、鶴廬、仙姑樓、鑫樾閣和對越橋已經建成開放,董寅初紀念館、鄭善甫舊居也正在修復和設計布展。而投資3000萬元的萬年禅寺一期工程也已經完成,並引進社會資金建成開放了根雕館、國粹樓和安徽民間工藝展館。2012年還新開放了三河民俗博物館,廬劇博覽園即將開園,新開發了桃花島景區,建設了景區游步道、石亭等設施。
  據郭季文透露,三河古鎮正在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現已委托設計單位完成了10大項、116個小項的申報文本匯編,上報省旅游局,並已被列入全省創建國家5A景區計劃中。在創建過程中,總投資1600萬元的旅游大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公廁的建設得以進一步推進,高標准設計安裝了旅游標識、旅游導覽系統,以確保與古鎮特色相協調。
  塑造千年古鎮 多要素文旅相融
  近年來,三河旅游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並保持著持續、快速的發展勢頭。
  郭季文在采訪中說,黨委重視、政府引導,是三河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肥西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加快旅游業發展促進三河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給予資金支持,多次調度旅游項目建設,建立健全部門通力協作、地方主體建設、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旅游產業發展機制。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悠久歷史的最好見證。三河古鎮一直將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持修舊如舊,通過規劃和條例,保護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布局、環境、歷史風貌和傳統肌理。另外,適度控制旅游和商業開發,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居民基本居住在舊居內,保持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從而保護了歷史文化的原真性。
  “城鎮即旅游,旅游即城鎮”是三河古鎮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以城建促旅游,以旅游促城建,實現逐步從觀光旅游向滿足旅游者游覽古鎮美景、體驗城鎮風情、感受城鎮文化等綜合體驗方面轉變,把三河古鎮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開發,塑造“千年古鎮、生態水鄉、名人故裡、美食天堂”形象。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三河古鎮始終推進文旅融合,挖掘文化資源,開發了剪紙、刺繡、油紙傘、折扇、手工秤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舉辦了民間文化藝術節、廬劇文化藝術節、水文化節、民間美食文化節等一系列文化節慶活動,開放了楊振寧舊居、劉同興隆莊、孫立人故居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廬劇藝術團、民俗藝術團、民樂隊等10多家業余文藝團體,舉辦了廬劇研討會,收集了古碑石、古楹聯、民歌民謠,申報了1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感知文化中體驗旅游的樂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