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物修復的商業暴利
日期:2016/12/14 11:26: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3.95億港元成交的宋代美人枕自成交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日前,有知情人士公布了一張該美人枕出土後未經修復的原形照片,而令人詫異的是,美人枕的原形應該是娃娃枕。那為什麼娃娃枕會被修復成美人枕呢?文物修復的背後究竟如何被利益綁架?
天價文物竟是整容產品
3.95億港元成交的宋代美人枕自成交以來就不斷受到各種質疑,除了涉嫌自買自賣以外,美人枕為赝品的質疑聲也不斷,盡管美人枕通過了《熱釋光檢測報告》,但在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看來,“娃娃的屁股和美女的腦袋是不協調的,其中一種可能就是該物件經過修補,造成頭身不完全匹配”。
至於為什麼會被錯修,閻焰補充道,上世紀80年代河北曲陽定窯遺址文物保管所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真正的定窯美人枕,造成很大轟動。相較而言,娃娃枕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而且天價成交的美人枕出土後頭部是從發髻線出現殘缺,所以文物修復師可能為了求奇、求貴重等利益行為,並沒有真正判斷出枕的原有形制,而是在頭部加了發髻發冠。這也證實了北京商報記者在7月2日發表的《揭開琮尚文化的藝術品圈錢騙局》一文中,知情人士透露了美人枕最初頭部有殘缺而經過數次修復的事實。
在資深文物修復專家李先生看來,文物整容常見的有將殘缺的修完整,素白瓷後加彩、後加釉,民窯款修成官窯款,酸腐蝕做舊、用幾件老件拼湊成一件等。現在不同地區有各自擅長的文物修復類型,青銅器以北京、河南為主,玉器在江浙,瓷器為景德鎮,漆器在山西,字畫多以北京、江浙一帶為主。
很多人把文物修復師看做是“文物醫生”,因為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需要“文物醫生”來修復。但就是這樣一個很值得尊重的職業,卻被一些為了利益而進行商業修復的文物修復師破壞著。
“小手術”暗藏高收益
“凡是用做商業修復的,最終目的都是要獲得更大的商業回報。”李先生如是說。文物通常會用“整舊如舊”,但往往最終成了“以假亂真”,被利益綁架的修復師不會從文物的設計、結構、材料、形制、色調等方面來還原文物的歷史原狀,而是追求如何形似能有最大市場。
“一般從事修復的都是懂行的專家,對於要修復後成品的市場行情是知道的。以一件花30萬元買來的官窯破損瓷器來看,如果修補完善,可能最終以3000萬元拍賣成交。那我們可能會拿走一半以上,還得是看熟人的面子上”,李先生透露,而且,與玉雕雕刻工人有些相似,修復行業中,可以說手藝人都是靠技術要價,技術越高的人,要價自然也就越高。
“早年在國家文物貿易會上,就有典型的文物商業修復的痕跡,比如把唐三彩頭部切掉,然後變成扭頭、抬頭、低頭等各種新奇、獨特的造型”,閻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商業修復要盡量修復成完整狀態,達到以假亂真的要求。在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看來,商業修復帶有創作性,會根據大致相同的器物原形來猜測,可以說怎麼有價值怎麼修。
但李先生也表示,“目前來看,商業修復一般不敢出圈,有些東西是不能改的,改制的時候也是要考慮市場的,為了修改後的東西能以假亂真,必須滿足文化、藝術、技術等多重條件才會修復調整”。
不同於商業修復,任志錄認為,一般考古單位的文物修復不能猜測,必須要有原形,碗有足有口,罐子也是有罐壁,如果有缺,不會修復。對此,閻焰也表示,修復流程一般按缺損狀態走,有輪廓線就按輪廓線走,即使有1/5的輪廓線都可以修,但是如果瓶口完全缺失就不能修復。
“最少干預”才是最大保護
文物修復作為文物保護、收藏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該值得重視起來,但是,“目前文物市場上,商業修復介入太多,金燦燦的佛像在修復完成後就引來一片質疑,所以說文物修復一定要尊重原始狀態,盡量少干預”,閻焰無奈地表示,就如同夢想修復維納斯是不可能的,曾經修復“斷臂的維納斯”成了藝術家、歷史家最感興趣的課題,但是隨後世人也發現即使有1萬種修復也不是維納斯原來的樣子。
文物修復後迷惑性很大,在李先生看來,國內古董商圈內,除非少數古董商會告訴買家文物是如何修復的,大多數古董商人在高利益誘惑下,會選擇閉口不談。相對較好的是知名拍賣行會在圖錄中標出修補痕跡。
“修復不同於燒制,用膠是會產生痕跡的,對於有經驗的藏家可以從形制、造型等方面看出是否符合時代特征,而且,可以借鑒儀器檢測,X光、紫外線、熱釋光、脫玻化系數等都可以檢測。但是,文物真假又很難用法律來定性。國內外都沒有相關法律條文,只有古玩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來作為文物出售,並構成詐騙才在法律監管的范圍內”,任志錄如是說。
閻焰認為,商業修復只要尊重原始原貌是被認可的,商業修復師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起到了保護作用,本應該值得尊重,但主觀臆造的惡意修復在商業市場也很常見。這類“惡意修復”更多的是為實現利益最大化。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