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如果想遠離繁囂的市廛,尋找幽靜的風光,那麼,與周莊毗鄰的錦溪是個好去處。錦溪,舊稱陳墓,街巷逶迤,河道縱橫,街緣水典,路由橋通,家家臨 水,戶戶通舟,具有十分濃郁的水鄉風情,到此一游,真可塵慮俱消,賞心悅目的。
“雲氣樓台,分一派,滄浪翠逢。開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盤松,風送流花時過岸,浪搖晴練欲飛空”這是南宋婉約派詩人吳文英筆下描繪的錦溪鎮。
事實上,錦溪南面的古蓮池畔,堤柳迎風,鷗鹭展翅,飛閣凌宵,景色十分迷人,不少畫家以此作畫,昆山籍畫家張省的一幅題為《漁舟晨曲圖》水墨畫,已為前美 國總統克林頓所收藏,因此轟動畫壇。
古蓮池西側的蓮池禅院,志載建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因孝宗帝寵妃陳妃水葬於斯,趙昚曾御命眾僧敕建寺廟,為陳妃誦經護墳。廟宇中至今尚存 趙昚手植古柏,羅漢松各一株。
街道依水面築,房屋臨水而建,橋梁越水而過,“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是錦溪過去的寫照。
裡和橋,俗稱南塘橋,就坐落在古蓮池西側的三圖河上,與蓮池禅院僅一溪之隔。傳說,南宋建炎三年,這裡疏竣河道,挖出一尊玉觀音。此年卻逢大旱,錦溪百日 無雨,河床干涸,禾苗枯萎,觀音菩薩即顯靈救助,降下暴雨,緩解了旱情。人們就在這三圖河邊捐資建廟,供奉觀音菩薩,多余的錢材建造了這座南塘橋。南塘 橋,又是明代“錦溪八景”之一《古井風亭》所在地,昔時,這是河道寬闊,兩岸垂柳隨風飄拂,水中游魚色彩斑孄,特別是盛夏時節,河道兩岸濃蔭如蓋,清風徐 來,鳥語花香,河中泛舟,如處深山幽谷,因此這裡便成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怡游之地。
南塘橋畔又有宋井一口,風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書、 畫、詩三棲大家文征明有詩稱贊:
改邑何妨舊井存,苔花剪剪石欄春。
辘轳聲裡千年澤,不是郵亭閱古人。
如今,南塘橋依然躬身三圖河上,只是多了幾分蒼顏與斑駁,橋畔民居還是臨水而築,吊腳閣樓,粉牆蠡窗,古韻猶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蒼勁蓊郁,香氣 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贊歎。橋東親水廊棚內則朱椅間陳,過客疲累,假此小憇,靜聽河中游船上飄出的江南絲竹,真亦有寵辱皆忘之樂。
小鎮最吸引人的,還有那散落在街巷間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走近展館,一路浏覽,就如同閱讀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是錦溪的標志。這裡,一塊磚就是故事。一片瓦就是歷史。一張銅雀台茼瓦,背面刻有“建安五年三月造”字樣。銅雀台乃曹操當年建在河北 臨漳邺城西崗之地面陵寢。然當年的銅雀台,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這片茼瓦卻從中逸出,穿越時空,呈現在眼前,仿佛一不小心就觸及到了一個時久而又彌新 的歷史故事。在古董博物館裡,一輛宋朝馬車,曾長一程,短一程地不知顛簸了多少路,也終於累了,在這裡歇了下來。創下了四個全國之最的歷代古錢幣珍藏館 裡,二枚3800年前的鑄制鐵貝殼,據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生產和使用過的錢幣,那枚朱元璋的隨葬品“陰陽神鬼”幣,則據說是陰陽兩界可以通用。還有在華夏 天文館,那台“延佑稱漏”,為五世紀前北魏道士李蘭所發明,他的著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以器貯水,以銅為烏……漏水一升,稱重一斤,時經一刻。時間也 可以用秤稱出來的,確實有點讓人不可思議。小鎮的紫砂館、美術館、篆刻館、奇石館,根雕館等,一家家收藏館,就是古鎮獻給各地游客的一本本線裝書,散發出 陳年的墨香,飄蕩著歲月的回聲。
徜徉在古鎮的街巷裡,寧靜、古樸的氣息,四處彌漫。相比鄰近的小鎮,南浔有官宦氣,同裡有富貴氣,錦溪多的是平民氣,書卷氣,她像一個有韻味的少婦,不妖 娆,卻耐看。真想找一個幽僻的街巷民居,住下來,深深地享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