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新葉民俗:正月初一果子茶

新葉民俗:正月初一果子茶

日期:2016/12/16 20:29:5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新葉年味濃濃的體現在正月初一的果子茶,果子茶,品一品,清香可口,別具一格,沁人心脾,余味無窮。果子茶又稱添丁茶,是新葉旋慶堂派下特有的習俗。
    據葉昭標老師介紹,果子茶始於隆十四公,為紀念隆十四父親豐二十而設。豐二十(1604—1679年),諱榮英,號繼橋,常持齋素,樂善好施,勤儉持家,頗有積蓄。年逾五十,與子隆十四,獨建分祠堂,也許是神靈有佑,祖宗有靈,在建堂劈基過程中,挖得地窖一處,從中獲得銀錠十八籮筐。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建成三進二明堂之廳,以旋慶為名,旋者還也,慶者賀也,旋慶者還其吉慶也。又曰:‘循環而轉叫旋,旋慶者,子孫後代喜慶之事,循環不息而至。”果然,蒼天不負人願。自隆十四公而下一脈相承,連續五代,敦詩說理,雖未獲高官厚祿,但事業均有所成,“五代書香”之美名由是流傳。豐二十百年後,隆十四為紀念其恩德,於正月初一凌晨設果子茶以祭祀。
    按照習俗,果子茶由旋慶堂派下裔孫在上一年中添有兒孫之喜的家庭准備,數量不等,量力而行,多則數百盅,少則十幾盅。果子茶不用茶葉,而是用脫殼去膜的花生米和紅棗、黑棗、白砂糖(條件差點的用紅糖),佐以紅絲、綠絲(由香拋去皮後切成絲,然後染色而成)。茶壺或熱水瓶中的開水不是白開水,而是加了白糖的糖開水。為了防止准備不及,除夕夜吃過年飯後,旋慶堂房派的人會主動到添丁之喜的家庭幫忙剝花生米。

    正月初一早上七點左右,各添丁戶陸續來到旋慶堂,將除夕夜備好的果子茶排列在廳上祖宗遺像前,如果一年內族內有多戶添丁,則第一個出生的家長必須捧果盒到場,盒內裝有染紅的雞蛋及核桃、荔枝、蓮子、花生、瓜子、桂圓等七樣果子,以示新年吉祥如意,子孫繁榮昌盛。

    到旋慶堂後,首先排列供品和果子茶祭拜先祖,祭祀完畢後,等候已久的村民爭先恐後上前爭搶果子茶,添丁家長則樂呵呵地提著茶壺現場一一沖泡。據八十多歲的葉秀清老人說,果子茶時興搶喝,由於人多,小孩一般會央求父母陪同去搶,不少中年人自己也爭著上前去搶,搶得越歡越好,除了現場喝外,也有些家長會帶著搶得的果子茶回家給尚在睡夢中的孩子。如果遇上添丁戶多,生怕自己的果子茶沒人搶,事先還得拉關系,動員親朋好友去搶,助興。
    果子茶自成俗以來,歷三百余年,從未中斷,即使文革期間,也依然延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