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園林以自然風趣為特色,小中見大,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豐富的自然景物。通常先開池堆山,把簡單的地形變成復雜的環境,然後在平面和空間采取曲折、變化的布局。用山石、林木、水池、游廊、花牆、洞門、曲徑、石橋等組織大小不同的空間,使其有連續又有間斷、有收斂又有開朗,有高山又有峽谷,有叢林又有水面。在不同的環境中配置體態不同、功能不同的各類建築如門、堂、房、館、樓、台、亭、閣、榭、廊。所謂“花間隱樹”水際安亭”,既是把風景建築處於最佳的觀賞點,有入畫的觀賞面。利用不同空間組織不同景區,利用對景、借景、開敞、屏障、升高及隱蔽等手法,充分利用遠景及外圍風光,以造成各景區內部獨特氣氛。從不同的游覽路線的不同地位與角度,欣賞不同景深與景色,以達到觀賞不盡的意境。根據各景區的需要,選擇花木,注意高低形狀,進行單植或群植,要求隨季節有色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