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甘肅泾川出土約1777粒宋代捨利

甘肅泾川出土約1777粒宋代捨利

日期:2016/12/15 1:19: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月7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所獲悉,截至2013年12月,泾川佛教遺址共發掘500平方米,出土佛教造像260余件(組)、清理出散落的捨利約1777粒。此次發掘中,宋代龍興寺陶棺及捨利的發現反映了宋代捨利埋葬的新特點。 

泾川佛教遺址位於甘肅省泾川縣城關鎮共池村,2012年12月在修整道路時,在現大雲寺博物館東側發現一處佛教造像窖藏坑。本次發掘清理窖藏坑兩個、磚函1個、灰坑20個、井8處、溝1條、墓葬1座、台基1座,出土佛教造像260余件(組)、陶棺1具、銘文磚1塊、部分磚瓦建築構件、陶器、銅器、瓷器等。其中,墓內出土鎮墓磚一塊,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確紀年。 

據省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考古所共清理出散落的捨利約1777粒,捨利大小如米粒,呈白色結晶狀,晶瑩剔透。另在佛骨下還清理出兩個長方形玻璃瓶。此次宋代龍興寺陶棺及捨利的發現是繼大雲寺地宮捨利、寶寧寺捨利出土後泾川地區第三次出土捨利,其瘗埋方式與北周寶寧寺、唐大雲寺不同,反映了宋代捨利埋葬的新特點。 

據了解,本次出土的佛教造像從質地分有石、陶、泥等。類型上又可劃分為造像碑、造像塔(龛)、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造像等,其中單體圓雕造像數量較多。造像表面進行貼金或施彩妝奁。造像年代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時期,延續時代較長。 

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重要驿站,泾州地區留下了眾多的佛教遺跡,保存到現在的有王母宮石窟,南石窟寺、羅漢洞石窟等。泾川第一次出土十四粒佛捨利,是隨石函、銅匣、銀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出土,反映出最早將中國傳統的棺椁葬制引入了佛教,並因此被寫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裡面,具有重要意義。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杜斗城先生指出泾川佛教文化在甘肅的地位僅次於敦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