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村:“唐詩之路”穿過 古建築保存完好
日期:2016/12/15 1:21: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斑竹村位於奉化溪口鎮西北角,距溪口鎮區23公裡。目前的斑竹村是2004年行政村撤並時,在溪南、溪北、斑竹、駐嶺四村的基礎上組成的。整個行政村408戶,1106人。村區域面積7.4平方公裡,包括林地1.5萬畝,耕地496畝。
歷史沿革
斑竹村是宋時就形成的古村落,章、盛、張三姓居多,宋前資料不詳。斑竹村的章姓是從大市聚的“嶺頭等”遷徙而來,也有人說從“燕窠”遷來,而原籍在福建,最早入住者名章木,是南宋時遷入縣境的。
村名來歷
據載,斑竹村因多斑竹故爾得名,又名叫斑竹園。
記者探訪
日前,記者驅車延著山路,途經亭下水庫,到達了斑竹村。村莊依山而建,鄰水而居,古樸秀麗。路邊擺放著村民剛摘下的芝麻梗,空地上曬滿了花生,一位戴著草帽的大爺正揮著鋤頭在一旁的小菜田裡勞作,似乎與沿途的小村莊沒什麼兩樣,深入一探究竟後卻發現,其實不然。
古建築保存完好
村口是一座石拱橋,水穿過橋頭與司馬廟的中間,在橋外側流入溪中,水流的嘩嘩聲頗有動感。橋橫側刻有“落馬橋”三字。仔細一看,落馬橋系用天然塊石砌築而成的單孔石拱橋,為清代重修。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這橋又叫“司馬悔橋”,長約18米,寬約6米,矢高8余米。現在屬文物保護對象。
落馬橋邊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橋上野籐纏繞,青苔遍生,古樸而蒼老。橋內側溪中有大井潭、石門檻等景,很值得觀賞。
有個故事流傳下來:相傳唐道士司馬承桢隱天台桐柏山白雲觀,因唐玄宗數次诏見而出山,可到了這裡卻後悔了,橋名也就因此而來。
唐詩之路有跡可尋
過了橋,記者就踏上了一條長約1000米,寬2米左右,平滑光整的鵝卵石鋪就的小路,這就是曾經留下400多首唐詩的天姥山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謝公古驿道,又被後人稱為“唐詩之路”。
古驿道穿越村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上面的鵝卵石經過幾百年的磨擦,铮光镗亮,但它依然牢牢地鑲嵌在大道上。據說,明清時村中建有公館、驿鋪,村景興旺。村街又分前街後街,前街為古驿道,古樸而整潔,供官員、公差、旅行之人往來,臨街兩側開店設鋪,客棧、驿鋪、吃店、貨棧,鱗次栉比;後街為村人勞作和行走。一邊想象著這些,一邊走在長街上,還真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徐霞客曾經投宿斑竹
斑竹村的美麗古樸,也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黃冠僧侶,留下了為數不少的華章。據《徐霞客游記》記載,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十八日,大旅行家徐霞客午後從天台萬年寺,游歷新昌天姥山,途經牛牯嶺、籐公山、會墅嶺、惆怅溪,最終夜宿斑竹村,並在《徐霞客游記》中留下了近200字的墨寶,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現在,村口的剡溪成了漂流景點,一到夏天,游客蜂擁而至,那時,村裡特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