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德陽"綿竹城"遺址現盜洞?文管所稱不在遺址范圍內

德陽"綿竹城"遺址現盜洞?文管所稱不在遺址范圍內

日期:2016/12/14 11:09: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綿竹城遺址

 

 

保護區外的盜洞

 

  

挖出的漢磚

 

  有網友爆料,有人在旌陽區黃許鎮新龍村挖到古墓葬,而該處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綿竹古城遺址。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向旌陽區文管所了解情況,文管所負責人表示,發現盜挖地方不在綿竹古城遺址范圍之內,且從現場來看之前是被填埋過。文管所表示將加強管理,也呼吁廣大群眾要愛護保護文物,盜挖文物屬於違法行為。

 

  農田中出現四個洞 網友稱被盜挖

 

  昨日,網友“xiao濰”爆料,在位於旌陽區黃許鎮新龍村的綿竹城遺址范圍內發現被盜挖的情況。從該網友發的圖片中,記者看到被挖的地方在還未種上莊家的農田裡,現場遺留了有磚塊、碎裂的陶罐等。

 

  今天上午,四川新聞網記者來到綿竹城遺址附近,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找到了具體位置。現場一共有四個盜洞,其中一個未被回填的盜洞看起來較為凌亂,現場遺留了大量的磚塊,磚塊上有菱形圖案,但未看到有陶罐。盜洞看起來有一平方米大,深有1米樣子,裡面有一些磚塊雜亂的緊緊挨著。

 

  “之前不曉得這裡被挖了,也是今天來了文管所的人員才知道。”新龍村村民邱大爺猜測,這個洞可能是節前被盜挖的,從裡面看,這些磚像是被回填埋在這裡。

 

  盜洞不在遺址范圍內 屬於填埋區

 

  據了解,綿竹城遺址主要分布范圍北至土將台,南至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梁子,東至綿遠河,西至黃略公路西邊台地邊緣,形狀大致呈不規則三角形,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約長1000米,分布面積約60萬平米。現為農田覆蓋。

 

  此次被盜挖的農田則屬於綿竹城遺址范圍之外。“我們前去查看,發現盜洞深1米左右,從磚塊的圖形看,屬於漢磚。”旌陽區文管所負責人介紹,該地附近以前有一個磚廠,在還沒有發現綿竹城遺址之前,老百姓不知道這裡有遺址,需要保護,因此磚廠把挖出來的漢磚倒在附近填埋,後來形成了現在的農田。

 

  “對於挖出的盜洞,將進行填埋。”該負責人表示,雖然盜挖的地方不在保護中心區域內,但是卻離的非常近。今後將加強管理,防止別人再來盜挖文物。同時,也呼吁大家愛護保護文物。

 

  據介紹,綿竹城遺址自1997年以來發現數件“綿竹城”磚,初步確認該遺址即為漢晉綿竹城。土將台北部堆積很薄,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梁子南部被磚廠取土嚴重破壞。

 

  2004年10月25日至11月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旌陽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試掘,發現了遺址的南北城牆。北城牆大致呈東西走向,現存高度為1.5—1.7米,發掘的城牆寬約20.7米;南城牆位於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梁子一線上,勘探中發現夯土遺跡,寬約30米以上。發掘中出土有繩紋陶片、花邊磚、銅器、陶俑、古錢、獸骨等。2007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許“綿竹城”或毀於兵禍

 

  有網友表示,綿竹城遺址為什麼不在綿竹而在旌陽區黃許鎮,兩者相隔30多公裡。

 

  文獻記載,“西漢高祖六年置綿竹縣,治今德陽市黃許鎮,屬廣漢郡所轄”。“綿竹城”遺址為漢、蜀、西晉時期綿竹縣所在地,東晉綿竹城移治今綿竹市所在地。

 

  漢晉綿竹城何以在黃許地面上消失?是毀於戰亂兵火?或是毀於天災人禍?“綿竹城的消失史料上並未記載,推測是因為戰亂。”德陽市考古所所長劉章澤介紹,三國時期,戰爭較多,特別是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綿竹城很可能毀壞嚴重。

 

  據介紹,綿竹縣從西漢初年設立一直存在至東晉初年。東漢晚期至三國期間發生的很多政治、軍事事件都與它有重要關系,尤其是蜀漢政權的建立和滅亡。史料記載,炎興元年,諸葛贍、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五員蜀將率七萬蜀軍將士為抗拒鄧艾血戰於此,後來五將全部是陣亡。且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巴西石宕人李特、李雄、李流率六萬流民在此地舉義旗攻下成都後建立了43年的成漢國。

 

  漢晉綿竹城遺址的保護,不僅能了解中國古代戰爭,而也折射出當時漢晉綿竹城的富庶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漢晉綿竹城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研究三國文化和發展旅游、利用文化資源發展經濟都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來源:四川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