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古建情懷
日期:2016/12/15 2:04: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人傑地靈、古建築遺存豐富文物保護工程中的大型項目,從磚任重大。由於常年奔波在外,又遇上
的山西,有一位文博名家,他就是一瓦燒造、對縫砌築到補配磚雕斗拱、三年自然災害,使他嚴重的胃潰瘍
生迷戀東方古代建築,以研究、修藻井及各種花紋圖案,他邊學習邊不時發作,劇烈疼痛時只好用短木
復、保護山西古建築為己任的原山人物寫真
實踐。五台山氣候寒冷,秋末冬初不棍頂著胃部,以至把胸下衣襟都頂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山西省便施工,他不顧山路崎岖、天寒地凍出一個破洞。面對病痛的折磨,技術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柴澤俊在和徒步的艱辛,趁機勘察了五台山上的難關和工作的責任,柴澤俊白半個世紀的中國古代建築保護研究內外佛寺和晉北、雁北的部分古建天在工地解決實際問題,夜間在油中,調研、挖掘出山西大量地面不可築,步行踏遍了五台山及其附近所燈下整理筆記,把整個身心全部沉移動文物,確立和提升了山西在全有的寺廟。在浏覽領略、勾畫布局、浸在探索測量遷移、施工復原和壁國“文物大省 ”的地位;參與指導和拍照記錄的過程中,弄清了青廟與畫保護研究實驗上來。主持了多處重大古代建築保護修繕黃廟之異同,官式建築與民間建築九年的遷建工作,他記錄了近工程,培養出一大批古代建築專業之差別,以及寺廟在不同時代的布萬張卡片,先後整理出筆記 16本。
人才,打造出一支高素質古建保護局與建築規制,這些工程都為他後後來,他在《永樂宮的變遷》一文中,
修繕隊伍;撰寫了十幾部足可傳世來的考察研究和修繕保護工作奠定對壁畫的揭取、包裝、搬運、復原和
的古建專著,是中國當代古建築領了基礎。加固,對永樂宮建築的拆除、復原和域頗具成就的研究者。歷時九年的永樂宮遷建工程是彩繪都進行了全方位精確而系統的青年時代的柴澤俊便是一位膽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大型古建築記載,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心細、善於學習,勇挑重擔的人。 遷移保護工程。這對柴澤俊可是一實地調查研究是做好文物保1956年夏,年僅 22歲的他主持晉次極大的挑戰,幾座大殿中上千平護的重要環節。從 1978年開始,柴祠聖母殿侍女塑像增添石料基座的方米的元代壁畫,各殿的元代彩繪澤俊對山西古建築進行了全面系工作, 1957年與他人共同負責五台和元代琉璃,都是我國古建文物中統的實地勘察。20多年間,柴澤俊山顯通寺無量殿翻修工程, 1958年的珍品。在沒有任何拆遷先例的情先後實地考察研究過山西 90多個負責芮城永樂宮遷移復建工程等。況下,年僅 23歲的柴澤俊負責施工縣市的
1000多處古建築及其附屬顯通寺無量殿的拆卸翻修,是當時技術管理工作,讓他深感壓力和責文物,發現了大批宋、金、元代木結30年前,一張醫生診斷書打亂了李青元和王麗環一家人的生活。他們6歲的女兒李艷患上了名叫30年前,一張醫生診斷書打亂了李青元和王麗環一家人的生活。他們6歲的女兒李艷患上了名叫
“肝豆狀核變性 ”的怪病。這種病十分罕見,百萬人中才有可能發生一例,屬於隱性遺傳銅代謝障礙疾病,患有這種疾病,會導致肝細胞銅中毒,必須終身吃藥,一旦發病就有生命危險。知道了這種病的病因,
夫妻二人嚴格控制女兒的飲食,盡量不讓她食用含銅量高的食品,就是這樣,病魔還是悄然而至。1994
年,李艷那年 20歲,突然口齒不清,四肢抽搐,走路腿腳歪斜,雖經多方醫治,保住了性命,卻變成了一
個二級肢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也在不斷發展,2007年,李艷病情復發並加重,出現了肝腹水,且日益嚴重,腹內火燒火燎得十分難受,每天就靠吃少量冰牛奶、冰粥和服用 15次各種各樣的藥物來維持生命。為了方便照顧,李青元老兩口便和女兒住在一個屋子裡。母親跟女兒睡在床上,而父親就睡在沙發上。要是李艷有發燒或者什麼特殊情況,老兩口便徹夜守護,一人拉著女兒一只手,生怕她飛走似的。
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李艷創造了一個奇跡,發病後能活 16年,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而在山西的
例同病種患者中只有李艷還活著。但是,父母無私的關愛仍然抵擋不了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如今,李艷已
經到了肝硬化晚期,腹內約有七八公斤的腹水。2010年 11月份,年近古稀的父母又帶著李艷來到上海的瑞
金醫院就診,在那裡,醫生告訴他們,做肝移植是為李艷治好病的惟一希望。不過,費用高達 50萬元。高昂的費用對於這對 30年來為女兒已負債累累的老人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但是,他們挽救女兒生命的希望之火並沒有被撲滅。兩位老人商量著,哪怕砸鍋賣鐵, 構古建築和壁畫、塑像、琉璃、雕刻等珍貴遺存,從而得出了山西宋、金以前木構古建築占全國同期木構古建築 72.6%的結論,這些數據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後來把山西列為文物大省的重要依據。在古建築文物保護方面,柴澤俊先後組織完成了 150余項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的修繕保護工程。從上世紀 70年代主持修繕五台唐建南禅寺大殿,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和太原晉祠聖母殿落架大修等,他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堅持 “整舊如舊 ”的原則,真正保存了古建文物的原狀、原貌、原構、原物,得到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一些外行在晉祠聖母殿驗收現場說 “花了幾百萬,與沒修時差不多! ”而文物工作者則認為這句話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因為修繕要達到“保持原狀、修舊如舊 ”的境界,真是太難了! 1988年,西藏布達拉宮進行修繕,柴澤俊任專家組組長,帶領專家組先行赴藏考察,主持制定了布達拉宮全面修繕總體設計方案; 1992年和
1996年,他兩度主持永濟鹳雀樓復建設計工作; 1996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落架大修,他被推薦擔任工程技術顧問 ……為了文物保護工作,他奔赴平遙古城 50多次,登臨應縣木塔上百次,在膽囊實施手術前一再請求大夫推遲手術時間,直到 16萬字的書稿脫稿才被推進手術室。作為古建研究保護的專家,清華、北大等院校曾幾次與他聯系,但他不願離開山西,他說: 就離“離開山西,開了古建築最集中的地方!”原山西省省長王謙對他的評價最為中肯: “柴澤俊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可謂是山西的梁思成! ”在半個世紀的中國古代建築保護研究中,柴澤俊先後榮獲 “國家科技大會獎 ”兩項,省科技獎五項,享受國務院津貼,還被評為山西省優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