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華佗廟這些清代民宅建築結構特點大都沿襲明代建築風格

華佗廟這些清代民宅建築結構特點大都沿襲明代建築風格

日期:2016/12/15 1:35: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散落在各個自然村中的民宅總面積將近21萬平方米。而以徐羅村蘇家、後萬村萬家、南街村蔡家的古宅最為集中,大約占地2萬平方米。究竟這其中有多少老宅已經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古宅的保護情況又如何?記者昨日對此進行了進一步調查。目前前、後萬村的現存古建築最早為明崇祯年建造,晚至民國初年,延續四百余年。61幢古建築中,20幢明朝房屋的明代建築風格明顯,典拱形穿斗挑沿,木柱墩雕垂蓮瓣;38幢清代建築則因建成年份的不同而各有其特色,反映了清代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

    這些清代民宅青瓦建築結構特點大都沿襲明代建築風格,“穿斗式,無挑沿,雕飾多作雲虎狀,柱基一般為石鼓座,廳堂房室,布局緊湊,適用性強,閉間少。”正是這些特點,顯得古宅更有歷史遺韻。 由於後萬村多數老宅窗戶雕工精細,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致使後萬村盜竊案件連連發生。一邊是古鎮人對老宅竭力維護的迫切之心。古老而精致的三江古宅何時能得到應有的保護?他們曾經為了搶救一處萬氏“九爺”老宅,向省裡申請過50萬的專項資金進行搶救性保護。一位曾經在劉文彩大院做過修護工作的專家在面對“九爺”老宅時,也不禁感歎這處屋宅的規模宏大,工藝精細。

    往廈門方向驅車行駛5公裡左右,就到了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村裡有大夫第、翰林第、貢元第、進士第等10余座明清古建築。不過,最為奇特的,卻是華佗廟,它在福建全省獨一無二。為土木結構,占地近一畝,坐東北朝西南。廟有二進、一天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邊有連廓連接前後殿。主殿正間供奉華佗仙祖。主殿左右牆壁分別書有“忠孝”、“廉節”每字大約兩米,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最早記載。相傳為明末書法家黃道周手筆。而“仙方妙著”牌匾的落款為“王得祿”。王得祿何許人也?這可是大名赫赫的清朝閩浙水師提督。史料記載,王得祿(公元1770年~1841年),台灣諸羅縣溝尾莊(今嘉義縣太保市)人。

    但這筆資金,對於這所老宅,也僅僅只是杯水車薪。不僅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充足資金。省文物建築保護中心的王季華主任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如果發現了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跡出現損毀,急需修復,可及時向文物主管部門進行申報,申請專項文物保護資金,對文物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維修,使這個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閩南瀕海多山,氣候炎熱潮濕,疾病侵襲缺醫少藥,老百姓對醫療的訴求尤為強烈。而華佗在隋唐時期已被尊為醫神,其信仰隨北人南遷而至,因此當時的百姓建了這麼一座廟宇。

    需要專家對建築物進行現場考察,從該建築的歷史沿革、建築風格、藝術特色、歷史價值、考古價值、學術價值等多方面進行認真細致的考察,才能初步對該青瓦建築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進行判斷。王得祿的兄嫂得了一種腹脹怪病,百般醫治無效。因王得祿年幼父母雙亡,是由兄嫂一手帶大,他視兄嫂如母,十分焦慮。有部下告訴王得祿,龍溪(漳州舊稱)湘橋有座華佗廟,藥簽非常靈驗。於是,他派親信求神問藥,其嫂果然藥到病除。首先要考察該歷史名人在中國政治、軍事、歷史、藝術等方面是否有重要建樹,該建築是否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何重要意義,其次要從該建築的建築面積,建築形式,建築風格等方面進行評估,從它的建築技術考證其藝術價值,向區縣級、地市級、省級、國家級文物主管部門逐級申報,最終才能確定其成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