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昆山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守護傳統文化的最後遺存
日期:2016/12/14 11:50: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年來,昆山加強古鎮古村和水鄉風貌保護,建設“美麗鎮村”,守護好傳統歷史文化的“最後遺存”、江南水鄉風貌的“最後記憶”。2015年一年,昆山市完成6個美麗村莊示范點、6個三星級康居鄉村建設。新增省級水美鄉鎮1個、水美村莊10個。
圍繞“美麗鎮村”建設,在現代化城市中體味“回得了過去,記得住鄉愁”的“大好昆山”,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以及眾多網友紛紛談感受、提建議。
水鄉田園生活 是一種情結
人大代表謝道林:我出生在鄉村、生長在鄉村、如今創業在鄉村,對水鄉田園生活有著無法忘卻的情結。張浦鎮大市社區塔平頭村是生我養我的家鄉,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越來越平整、綠化越來越美麗、設施越來越完善。尤其是這兩年農房翻建政策推行,我也打算把家裡的房子重新修建,屆時,汽車開進家、小河門前過,可以樂享快樂的田園生活。
政協委員沈麗:伴隨人口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一些鄉村呈現出“空心化”趨勢,部分鄉村出現基礎設施落後、環境髒亂的狀況。為了讓鄉愁融入民眾的血脈,近年來昆山加快推動美麗城鎮示范點建設和美麗村莊示范點建設,鎮村面貌發生了一連串 “美麗效應”,不僅挽留了自然風貌和鄉村文化記憶,還打造了生態旅游、“農家樂”、文化傳承展示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提升鄉村功能的同時,更讓鄉音、鄉情、鄉文、鄉俗、鄉景,深深烙在心底。
網友“小馨”:我的童年裡總是流淌著一條河。小時候,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河灘,出了門幾步路,走下河灘就能摸到水。到了打米的時候,打米船就游走在河上,家家戶戶拿著稻谷上船,黃色的谷殼灑在河面上,織成金色的毯子。也許是兒時家裡的那條河,讓我對水、對河有著別樣的情結,希望昆山大踏步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也能為老昆山人保存好童年的水鄉情結,讓涓涓細流繞過家家戶戶。
美麗鎮村建設 是一種需要
人大代表陳建良:我是千燈鎮盛家埭村的黨支部書記,2015年,盛家埭自然村被列為昆山“美麗鎮村”建設的示范點,新建了貫穿全村的主干道,還將本來的臭水潭回填建成小游園,景觀更美、環境更好,吸引了很多村民前來散步。今後,我們還將更大力度推進“美麗鎮村”建設,尤其是要做好農村的公共配套,為老百姓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政協委員陸美萍:健身活動中心、戶外籃球場、健身步道……漫步於美麗鎮村,經常可以看到村民們相約一起健身的場景。建設美麗鎮村呼喚新的農村體育,全民健身“三個身邊”送到村正是近年來鎮村建設結合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大新亮點。體育設施、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建設到位,不僅服務和促進美麗鎮村建設,也提高了廣大農民的體育健康意識和精神風貌,為美麗鎮村建設增添新載體。
網友周惠明:昆山在加快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古村落、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得到全面的保護和加強。老一代昆山人,對藍天白雲的向往,對小橋流水的眷戀,對兒時鄉弄裡間那純樸民風的回憶,將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小橋流水人家 是一種生活
人大代表戴高珍:每天清晨六點多,高新區姜巷村的小河邊上就出現縷縷炊煙,早起的村民開始生火做飯,勤快的家庭主婦們捧著一盆衣服在河水中漂洗,一邊洗一邊聊天,笑聲陣陣……這是我記憶中的水鄉生活。而如今,隨著“美麗鎮村”建設,水環境整治,還建起了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再現,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不再是回憶而是現實。我們相信,今後,城市會更像城市、農村會更像農村。
政協委員於德山:近年來,我們在推進“美麗鎮村”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將村莊的自然生態與產業有機融合,讓城市和鄉村變得更加富裕、美好。張浦鎮依托美麗村莊以及現代都市農業資源,推出了“春賞花、夏嘗瓜、秋摘果、冬品鮮”的“樂享四季張浦”旅游規劃,打造出集采摘、觀光和休閒於一體的旅游景區,讓市民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菜,體驗“橋傍著河,河伴著人家”的“小橋流水人家”生活。
網友“勤奮的七仔”:小時候,最美的記憶就是在“小橋流水人家”度過的美妙日子。夜晚枕著小河潺潺流過的聲音入睡,清晨在青石板路上散步,過了橋去尋小伙伴,真的很美。如今,昆山的村莊不如以前多了,保留下來的村莊都是歷史悠久的村落,希望在接下來的改造開發過程中,不要改變它原有的江南水鄉風貌,讓“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場景一直保留下來。(昆山日報社記者 金晶 薛慧)
(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