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古鎮文化產業如何新生?

古城古鎮文化產業如何新生?

日期:2016/12/14 10:18: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約上三五好友,在曲徑通幽一步一景的古鎮當中漫步觀景、聽戲、品茶,或者是背上背包在一座充滿唐風古韻的小城當中訪古尋今。這樣的情景,很多人在旅游時都曾經經歷過。我們在游走之後,古鎮古城們如何既能保持古樸,又在吸引更多游人的同時,很好地得到保護?如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讓這個文化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史小諾和特邀評論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先生、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在傳承文化和經濟開發中尋找平衡,如何將古城鎮歷史資源價值最大化?創新的商業開發模式,有哪些可以探討?

  劉湘雲(柏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我們發自內心的想,我們進來不是要把這些東西帶走,這個古鎮是永遠要傳承的,很多的一些老門窗,一些古董,你們如果要賣給外地,那就全部賣給我,由我把它收藏,放在這個古鎮,給大家完全地展示出來。

  劉戈:要保持古城鎮裡老百姓原有的生活習慣

  (《今日觀察》評論員)

  和順和我去過的很多江南古鎮不一樣,這裡的人們生活方式沒有發生變化,當然有的有一些變化,比如參與到管理裡面,但是農田都還在,他們的生活習慣還在保持著,而且原來在這個小鎮子裡生活的人,他現在依然生活在這個鎮子上。它不像有的地方,大量的人被遷走了,只有一些管理者去管理的一些像一個標本一樣的鎮子,這樣等於把古鎮空殼化了,變成了標本。和順雖然也是由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去開發,但是他特別好地掌握了分寸,他非常地節制,這個地方有商業的服務,但是沒有過度的商業化,人的流量也沒有全力地去讓他變成一個熙熙攘攘的狀態。所以到了這個地方以後,你轉一圈就走也可以,你願意留的話,也能留下來,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古城鎮,游客來了以後,能夠和當地的老百姓之間建立一種情感的勾連。

  范周:最關鍵的是讓現代和歷史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現在全國的古城鎮,或者叫文化古城,千年以上的有5千個,被國家有關主管單位命名的文化歷史名城和古村鎮有460多個,還有一些正在挖掘和開發當中,其中比較完全開發的城鎮,據不完全統計有180多個。這樣大的開發量,就出現了不同的類型。我們初步算了一下,有五種明顯的類型:第一種是鄉土民俗型;第二種是傳統文化型,像平遙、開封,襄陽等;第三種是革命歷史文城,包括井岡山,延安,福建的古田等;第四種是民俗特色型,最典型就是麗江,民族的特點非常明顯;第五種是商貿交通型,像義烏就是以商貿功能為主題。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古城當中,它的業態是不一樣的,因此它開發的形式也不一樣。我最感興趣的是廈門的鼓浪嶼,那兒很好玩,而且鼓浪嶼的原住民保留在裡頭,他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狀態,讓你進去以後,馬上就能感覺到和海峽對面的廈門城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需要有血有肉的古城,而且真正古城,在歷史傳承當中,他不僅把歷史表現出來,也有現代的東西,現代和歷史怎麼樣結合在一起,這是最主要的。

  寇雅玲(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我們的做法就是實施了七位一體扶持的政策,這七位一體主要一個就是基金,我們有文化產業扶持基金,每年是2個億扶持文化企業。今年可能會達到5個億,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文化旅游城市,然後由城市綜合體這一塊的收入再反哺到文化和旅游,這樣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循環。

  范周:形似支撐不了文化古城古村落這座真正的大山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曲江的整個運作過程是中國文化產業界中的一個標桿,它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它的重要特點是在運作過程當中,首先抓住了文化的這個“魂”。它在一片舊的城區改造當中,把文化的核心通過創意的手段很好地提煉出來,加以表現,然後在這個表現過程當中,完成了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的基礎條件的建設。同時在企業家開發當中,又把周邊土地的增值空間得到了最大化,所以曲江模式有人說不可以復制,其實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東西。

  在曲江建設過程當中,它核心的東西是在一個新的領域中,把過去歷史上文化傳承的東西能夠復原。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復原,但這個成功率不算太大,像曲江這種確實不是很多。前面說的和順鎮,是現有的一個文化古鎮,你怎麼保護好,然後再適度開發,而曲江是新造的,它雖然是西安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和西安古城有一段空間的距離。作為一個新造的東西,怎麼樣和原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能形成文化的一脈傳承,怎樣鏈接起來,這是很重要的方面。

  在曲江的發展當中,我覺得還有一條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整個產業鏈是非常的完整,它影視劇的開發和當地的旅游、演藝,都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鏈,這一點也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曲江的開發保護當中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城的改造,或者像曲江這種以古城文化作為基礎的一種新的開發,實際上有一個形似和神似的問題。我們現在很多地區是在追求形似,蓋的牌樓,蓋的建築,一看這是古式的,但是沒有內容。光是有一個殼子是不夠的,是支撐不了文化古城古村落這座真正的大山的。

  劉戈:要將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今日觀察》評論員)

  西安實際上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一個承載體,歷史文化資源禀賦非常地豐厚。現在作為一個文化體制改革的實驗城市,通過這麼多年的實驗,已經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例如秦腔,秦腔在關中大地,是大家非常喜歡的地方戲劇,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它跟不上年輕人欣賞的口味,一直在衰落。現在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把原來的事業單位變成了企業化,打造起新的有限責任公司,這些公司獲得資金上的支持以後,原來老的劇場得到了全新的改造,同時打造出了一些非常受大家歡迎的新的秦腔劇目,這些劇目有的還使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不但把很多本地的一些戲迷重新吸引到劇院裡面,也吸引了很多旅游者來欣賞西安正宗的秦腔,這樣有形無形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體制改革,把這個城市裡頭的資源禀賦給盤活了。

  把文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歷史遺存轉變為文化財富需要何種智慧?著名學者葛劍雄的大膽建言是什麼?

  范周:要強調城市當中人的核心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在古城鎮的開發當中,我們往往要麼就是強調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重要性,要麼就是講到開發的市場性,我覺得這兩種都不能走向極端。在開發過程中,對文化的梳理和對文化的認知,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許多的對古城鎮的改造,第一個問題是對當地古城鎮文化本身的解讀不到位,所以就完全按照商業的思考做這樣的事情,結果是對古城鎮文化破壞現象很多的;第二個是很害怕改造了以後,稍微一動,就可能把這個文脈給破壞了,於是就完完全全地以這個“古”字,把所有的東西都給限制住了。

  其實古城也和今天的城一樣,它是一個活化的歷史,是一個前進的歷史,城市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固化的。我們往往把城市當成了化石,說這個城市是明代的,是清代的,說這條街是哪個朝代的,就按照這個朝代把它固化了,其實城市是在往前走的,它一直走到了今天。所以我們要強調城市當中人的核心作用,文化產業的開發,也應該是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個度的掌握,確實是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

  劉戈:應杜絕以保護的名義進行破壞的古城鎮開發

  (《今日觀察》評論員)

  現在有一個核心的問題,我覺得很多地方走得有點快,它不是開發和保護的之間的關系,而是以保護的名義進行破壞,很多地方非常可惜,說是要保護,結果把原來好的東西拆掉,然後弄成假古董,這個現象也是比較普遍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有一個地方為了把文物保護好,就拿水沖洗,沖洗的結果是把文物給破壞掉了。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把文物古跡和城市當成是兩個概念,文物古跡在城市裡頭,但是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或者作為一個有文化積澱的城市,一定要讓大家感受到裡面的煙火氣,也就是說每個人來了以後,能感受到城市的脈動。

  葛劍雄:要掌握好保護和利用的度

  (復旦大學教授《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第一,要掌握好保護和利用的度,國家也嚴格地制定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說開發的度,通過什麼機構來掌握,通過什麼辦法來監督,只有這樣子才能保護它的開發處於一個合理的程度。第二,要堅定地以保護為主,要把它分類。如果屬於世界文化遺產,那就必須要嚴格地實行保護,但是它的外圍以及相關的部分,可以開發為主,要把它功能區分開來,把它的范圍要劃分清楚。再有,要積極地開發新的旅游設施,這樣既滿足了群眾對旅游休閒方面的要求,同時又能夠很好地保護,並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它的可持續的發展和利用。

  羅天昊:融入現代因素 使古城換新顏

  (長江商學院原高級研究員《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就是需要市場化,我們現在投資主體還不夠多,有很多投入的限制門檻。做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比較發達的地方,像浙江、廣東,對資本的進入都是比較開放的,像深圳的華僑城,甚至是商業化運作,像在杭州,它的投入主體是非常多元化的,像宋城(集團)是個民營企業,就是我們形成一個廣泛的投資渠道進行徹底的市場化,還有商業化,然後融入現代因素,我覺得可以使古城換新顏。

  劉戈:要處理好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說到文化,其實現在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文化體制改革,一個是文化事業,一個是文化產業,互相之間的關系的拿捏很重要,最後如果把這個關系處理好,那麼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就能夠被充分地發掘出來。

  范周:古城鎮的開發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在古城鎮的改造當中,對它的規劃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使古城鎮的改造沿著一條科學的道路往前走,而且改造的核心是為了人,是為了古城鎮生存的人,是為了到古城鎮去休閒的人,所以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北京2月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