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太倉七夕習俗)
日期:2016/12/14 19:28: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歷史記載:牛郎織女曾降於太倉,太倉南郊黃姑村(今勝昔村4組),有黃姑塘、黃姑塘橋,舊時還建有織女廟、牛郎廟,至1958年才拆毀,原織女廟前的銀杏樹至今尚在。據宋龔明之《中吳記聞》和范成大《吳郡志》以及蘇州、太倉、昆山、嘉定等地方志記載:昆山縣東三十六裡,地名黃姑,古老相傳,嘗為牽牛織女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湧溢,牽牛因不得渡。鄉人異之,為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宋建炎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岡,有范姓者經從祠下,題詩於壁間雲:商飙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今獨織女存焉。禱祈之間,靈跡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錢為青苗會。自此以後,相沿成習至今,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的時節。但因為種種原因,七夕文化面臨湮滅的危險,日漸冷落。
據地方志記載和調查,太倉七夕民俗文化活動相當豐富熱鬧,主要是(一)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會。群眾稱為香汛,屆時四方善男信女蜂湧而至,虔誠地舉行祭祀儀式,請織女、牛郎神光臨齋筵,向他們問吉求巧。(二)三年一次的“開光”。“開光”儀式更為隆重,有“淨面”、“接靈”、“開光”、“開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程序。(三)相沿成習的民間乞巧活動。主要有笃巧、氽巧果蘭花豆、染紅指甲、淨頭槿、承露盤、看巧雲、觀星斗和曲藝、戲曲表演等。
節日風俗是展現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不僅存在於“缥缃卷軸”之間,還更豐富更迷人地深深扎根於“鄉風土俗”之中。七夕節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如婦女乞巧、追求智慧、夫妻愛情、宗教儀式等,又涉及天文星象、農業耕作、紡紗織布,以及文學曲藝、戲劇書畫。歷代留下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保護七夕文化,可以滿足群眾的意願,增進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重視,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