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建設和名城建築遺產保護
日期:2016/12/14 9:52: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紐約蘇荷區
羅馬角斗場內景
北京故宮東面的高樓
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世界城市建設和名城建築遺產保護
韓揚 1953年出生於北京,大專學歷。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9年後返京;以後做文物保護工作30年,現任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古建築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文博優秀人才認定委員會委員。
從事業務工作有:古建築和文物建築研究及其保護研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物保護規劃設計、建築保護及修復工程設計、民用與公共建築設計等。
主持完成設計的代表性成果有幾方面內容。古建築文物保護工程:天壇齋宮、天壇神樂署、天壇南神廚工程、十三陵德陵、茂陵、泰陵、康陵保護工程、北京鐘樓、恭王府花園、市委黨校口字樓、四川彭州領報修院、福建泰寧世德堂保護等;民用與公共建築設計有:新疆吉木薩爾北庭西大寺遺址保護展陳廳、宋慶齡故居陳列廳、國際問題研究所辦公樓等;文物保護規劃有:黑龍江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規劃、北京司馬台段長城保護規劃等;古建築復原工程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復建、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等。
在工程設計中注重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了一些成果;結合工程實踐進行了古建築歷史、古建築技術及構造、古建築保護技術的研究、歷史名城保護的研究;同時,在行業規范、專業研究課題、文保理念和知識普及、對外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做過一些工作。
世界城市建設和名城建築遺產保護
“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是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於1915年提出的,特指擴張成“新而大的集合城市”。其後,各國學者就此展開了不斷的深入探討,國際上產生了一批被冠以世界名義的大城市。2009年12月,“世界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共北京市委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北京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
迄今,國內研究者們的主流觀點是: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其具體特征表現為國際金融中心、決策控制中心、國際活動聚集地、信息發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同時還須具備若干方面的支撐能力。還有一種認識是:世界城市本質上是一個經濟概念。
“建築遺產”是國際上歷史文化保護方面通用的概念,是人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對建築遺產具體內涵的界定微有不同。
從以往城市發展歷程來看,經濟建設和建築遺產保護在時空中相互重疊,兩者存在突出的矛盾沖突但又相互支撐。由矛盾沖突或相互支撐的原因,或造成了城市文脈中斷的後果,或造就了鮮明的文化城市特征。回顧歷史、面對現實,能否有效協調城市經濟發展和建築遺產保護的關系是能否建成和保持有文化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重要問題,不能回避。
一 世界城市的差異化與對建築遺產價值的認識
關注經濟發展固然是必須的,關注建築遺產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則對於建設有民族文化特征、差異化的世界城市是十分重要的。更何況在經濟超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對建築遺產的保護具有搶救的意義。
對於世界城市的認同和分類,研究者的認識並不完全統一。
1999年,以英國拉夫堡大學為基地的“全球化和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以某些指標參數,進行世界城市排名。排名為3級,在第一級世界級城市中又分為成熟的和發展初期的兩類。在“成熟的”欄下列有:紐約、倫敦;在“發展初期的”欄下列有:東京、巴黎、悉尼、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10年之後,“小組”進一步將全球242個世界城市分成5級12段。列於頂級被公認的世界城市有紐約、倫敦和東京3個城市。列於頂級B段的世界城市則較多,有巴黎、芝加哥、法蘭克福、香港、洛杉矶、新加坡等。阿姆斯特丹、柏林、羅馬、米蘭等城市名列其後。
這裡或可以看出,評判世界城市雖然是首先以經濟發展為指標的,但也一定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些研究成果認為:基於各個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結構的差異,以及全球化經濟格局中職能分工的差異,世界城市在類型上也表現出多樣性或差異性,城市的內涵和職能也不盡相同。於是又有:綜合型的世界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金融中心型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香港;物流信息中心型城市如芝加哥、米蘭、法蘭克福;歷史文化中心型城市如馬德裡、羅馬、柏林。
建築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在世界城市的差異化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建築遺產保護的活動,開始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成熟為一門科學。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保護對象呈現越來越寬泛的趨勢,一般都是從個體發展到群體再發展到整體。國際上許多保護先驅者的思考,為建築遺產保護事業奠定了理論的基礎。在中國,則有梁思成、劉敦桢為代表的前輩學者一以貫之地推進著建築遺產保護的進程。
“建築應當成為歷史,並且作為歷史加以保護”;“人類的遺忘有兩個強大的征服者——詩歌和建築,後者在某種程度上包含前者,在現實中更強大”;“保存歷史的延續性非常重要,建築可以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城市是人們記憶的存儲地,……這些記憶體現在建築物上,而這些建築物就此具備的含意便可能與其建築師原本的意圖大為不同了”。認識的不斷發展催生了國際性的保護組織和機構,這樣的組織和機構研究、討論、推出了一個個關於建築遺產的界定、價值認識、保護目標等方面的文件。
但略有遺憾的是,在當前有關世界城市建設的研究成果表述中,對建築遺產保護的關注顯得少了些。關注經濟的發展固然是十分必須的,關注建築遺產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則對於建設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差異化的世界城市,是十分重要的。更何況在經濟超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對建築遺產的保護具有搶救的意義。
二 建築遺產在典型世界城市中的保存
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羅馬……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都十分關注並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民族建築遺產,保護和展示各自的文化魅力,堅守著彼此之間必須保留的差異。
考察位列頂級的世界城市怎樣對待自己的建築遺產,對於後來者有借鑒意義。
①美國紐約的建築遺產保護和蘇荷區的舊城改造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公認的現代化城市;是世界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也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
紐約1686年建市,曾是美國宣告獨立時的臨時首都。它是“頂級世界城市”中最年輕的成員。
1686年建市的紐約市歷史雖然短暫但卻非常關注自己的歷史文化,按有關法規指定的建築遺產保護對象有:建成30年以上的地標性單體建、構築物1027項;有30年以上歷史,允許市民自由出入的建築室內空間102處;歷史地區74處(其中含20000棟建、構築物);歷史景觀9處。紐約的市長這樣說:“你們會發現紐約市有豐富的歷史建築寶藏,使人感覺到城市與過去相連……作為我們祖先及人類一貫偉大、有毅力、有創造性的見證……這些史跡卻永遠歷久彌新。”
紐約的保護區中,有一處占地約0.44平方公裡(0.17平方英裡)的蘇荷區。
蘇荷區位於紐約曼哈頓島的西南端,原是19世紀中葉工業化時代興起的一個工業區,興建了大量的以鑄鐵為建築材料的廠房。鑄鐵建築流行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這種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在工業化的背景下,造就了紐約最好的鑄鐵建築歷史街區。二戰後,紐約的制造業衰退,蘇荷區的制造商紛紛搬離,留下很多空閒的車間。以後,一批青年藝術家發現了這裡,遂把這些有足夠大的空間且租金低廉的鑄鐵建築改造成為生活空間和藝術工作室。
1959年,美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當中,在這種背景下,紐約決定修築一條通過蘇荷區的高速公路,緩解曼哈頓地區的交通壓力,為大企業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高速公路的修建將使鑄鐵建築毀失殆盡,蘇荷區的建築遺產面臨著消亡的命運。
面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築行將不存的危險,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存空間即將消亡的命運,蘇荷區的藝術家們組成“藝術家們反對修建快速路聯盟”,向紐約市各博物館館長呼吁,給全美國所有的大學藝術系及建築系主任寫信,呼吁阻止高速公路的修建。由建築師、工程師組成的民間團體“鑄鐵建築之友”也從保護歷史遺產的角度反對高速公路的修建。他們給全世界各大城市市長寫信,呼吁他們支持保護蘇荷區的鑄鐵建築群。
1969年,紐約市政府下了不在這裡建高速公路的決心,經濟利益讓位給建築遺產的保護。1973年蘇荷區被列為保護區,是美國也是世界上首個將工廠倉庫區列為歷史文化遺產受到法律保護的地區。
現在人們認識到:這個被譽為全世界保留最完整的鑄鐵建築群的社區,經過賦予新功能的合理改造,適應了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又完美地保存了蘇荷區的舊城歷史風貌特色,並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文化價值效應。目前每天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來到蘇荷區,來看古街巷、古建築,發思古之幽情。政府的認識是:城市的美在於其獨特的歷史,舊城的責任就是延續城市的歷史。
②英國倫敦的建築遺產保護
大倫敦市共劃分32個行政區,全市域分為倫敦城、內倫敦和外倫敦3部分。
倫敦的建築遺產保護,遵循英國建築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和遺產體系的管理規則。1882年,英國制定了第一部遺產保護法《古跡法》,其後又陸續制定了17部法律和2部保護方面的規定。英國建築遺產體系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保護體系,包含在冊古跡、登錄建築、保護區、注冊歷史公園和園林;第二部分是其他重要遺產類型,包含皇家財產、世界文化遺產。法律和保護體系設計,保障了建築遺產的安全,保護了倫敦的建築遺產。
倫敦歷史上經過鼠疫、大火襲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逾千次的空襲,盡管如此,依然保持著中世紀的城市格局,從未根本性地重建。倫敦市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威斯敏斯特宮殿和威斯敏斯特教堂、聖瑪格麗特教堂、倫敦塔、格林威治海岸地區、倫敦基尤皇家植物園(邱園)。還有白金漢宮、議會廣場、倫敦塔橋、大本鐘、聖保羅大教堂等著名建築。
大倫敦中,面積僅有1.6平方公裡的倫敦城除存有著名的倫敦塔外,還雲集了銀行、保險、證券、和黃金交易機構,是世界聞名的金融城。但1400多年來,它一直保持城牆內的面積、格局不變,是倫敦最引以為榮的古老核心。大倫敦中另一處名城是威斯敏斯特城,即威斯敏斯特宮等著名建築所在的古城。威城設了51個保護區,占城區總面積的70%。
大倫敦市建築遺產登錄和保護區監管由“英國遺產倫敦部”負責。據資料表述,截至2002年,大倫敦有881個保護區,倫敦重要的歷史廣場和公園無不涵蓋在保護區內。
20世紀80年代,在擬對一個城市花園(考文特)實施再利用計劃時,為防止建築被拆毀,“英國遺產”啟動了特別程序,在一夜之間登錄了百幢歷史建築,避免了建築遺產的損失。
在以往建築遺產保護修復的基礎上,1938年,倫敦又開始了對整個城市進行保護的系統專業研究。題目包括:保護倫敦的重要公共空間形態、對建築高度和視覺通廊進行控制等等,編制了《區域規劃綱要3》《倫敦視覺管理框架草案》等規定性的文件。
倫敦市中心街道狹窄、曲折、交通擁堵,但政府並不采取拆除老建築拓寬馬路的做法,而代之以收取高昂進城費的方法,嚴格控制車輛進入倫敦中心地帶。曾經,倫敦市政府計劃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樓,但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反對的原因是這些摩天大樓將掩蓋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的光芒。人們並不羨慕生活在高樓大廈之中的生活,而享受久遠歷史帶給自己生活的樂趣成為民眾的追求。
倫敦的建築遺產不是經濟增長的累贅,而是目前城市繁榮的基礎。倫敦所有最繁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人們最願意居住、工作和參觀的地方,都是歷史環境保持最完整的地方。
③法國巴黎的建築遺產保護
法國的首都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今天巴黎舊城的大部分是19世紀中葉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巴黎行政官奧斯曼大規模改造後的城市面貌。從那時以來,巴黎舊城格局基本得到保持。
著名的塞納河穿過城區,32座大橋橫跨河上。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沿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愛麗捨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拿破侖一世凱旋門等分布在舊城中。1991年,巴黎塞納河畔(連同沿塞納河兩側的眾多建築遺產)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19世紀巴黎進行大規模城市重建時,身居其中的人們逐漸意識到:巴黎之所以是巴黎,在於其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心、在於不同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歷史街區。
於是,為有效保護城市布局、建築、街道和環境歷史風貌,後來的巴黎實行了建設新城的策略。用了30年時間建了5座衛星城,從舊城遷出數十萬人口。此後,為保存建築遺產,巴黎又劃出了2個保護區。
巴黎也曾有過關於舊城建設和建築遺產保護的爭論。
蓬皮杜是以倡導新建築而聞名的法國總統,在任期間他曾提出建設新巴黎的設想,計劃在古城區建設高樓,在城中心開辟數條百米寬的大道。這些都引起了爭論。1973年,高數十層的蒙帕納斯大樓在舊城中建成,它身姿挺拔,孤傲地突出於舊城低矮建築構成的天際線之上。當人們親眼見到摩天樓與周邊的環境怎麼也無法協調的事實的時候,爭論於是停息,巴黎舊城中再未出現新的高大建築。
建在老城區舊停車場上的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是一座超級新潮的建築。雖然以總統的名字命名,但依然要嚴格遵循對舊城內建設項目的高度和體量控制,高度、規模上沒有過分強調自我的余地。
法國最早的《城市保護法》頒布於1913年,該法只注重公共建築、重要遺跡的保護。1943年後,保護法規開始注重“文物”的“歷史環境”,但也僅限於距古跡500米內的民居。當巴黎人意識到巴黎的全部精神都在老街老房子構成的歷史文化空間時,便劃定了民居保護區並制定了相應法規。在保護區內,老屋老街享有名勝古跡的待遇。維修老屋必須獲得政府批准,而房主還會得到政府的補貼。
④日本東京的建築遺產保護
東京是超現代大都市,既不是日本的著名古都又經過大地震和戰火的破壞,但仍然可以找到江戶時期的建築印跡,也保存著許多日本傳統的建築和近代的優秀建築。
東京面積2162平方公裡,它的東部有一塊整齊劃定的近160平方公裡的方正的中心區,這片區域內有數片最繁華的商業區,同時也保存著包括皇居在內的15處古跡。古跡有金龍山淺草寺、回向院、龜戶神社、護國寺、天水宮、泉岳寺、增上寺、築地本願寺、尼古來堂、本門寺、明治神宮、湯島聖堂(江戶幕府的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於1690年創建的孔子廟)等。
皇居是日本天皇的宮室,位於東京的心髒地帶,建築雖經戰後翻新,但刻意保持著原來的格局。皇城為幽深的護城河所環繞,護城河的水面上不時可見到優雅游弋的天鵝。
淺草寺創建於628年,據說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院。江戶時代的將軍德川家康把這裡指定為幕府的祈願所,是平安文化的中心。
明治神宮,是祭祀日本明治天皇的場所,其中建築區占地很少,建築周圍有大面積的林木包圍,形成了非常肅靜的環境。這樣的一處神宮,在繁華的中心區裡占有了近1平方公裡的地域。
中心區以外西南部緊鄰中心區的位置,建有“民家園”,展示著搬遷到這裡的日本傳統民宅。此外,在中心區外的廣泛地域,還分布著許多寺廟古跡。
除日本傳統的神社、佛寺、民居以外,東京還保存著近代的優秀建築作品。如高島屋東京店,是一座有西洋風范的建築,開業於1933年。二戰後的擴建設計與開業當初的形制保持了協調,被譽為設計傑出的百貨店建築。近代所建東京老車站也得到了保存和修復。據一個未經調查核實的說法,東京中心區內的傳統建築中,除明治神宮外,都曾經戰爭破壞,現在所見者多是戰後修復之物。
東京都的各區教育委員會一般都設有負責文化遺產的部門,他們把各自區內的建築遺產當做寶貝,並對傳統建造工藝、材料、保存辦法等進行研究。
⑤意大利羅馬的建築遺產保護和展示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公元前510年是羅馬共和國首都,公元前100年是羅馬帝國首都;公元4世紀是西羅馬帝國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王國首都。
羅馬市中的羅馬歷史中心區,占羅馬市面積的40%,是羅馬市的12個區之一。它是一座有7座山丘的古城,古城分布著珍貴的建築和古跡。最著名的有聖彼得大教堂在內的教庭管轄區、聖保羅大教堂、萬神廟、角斗場(競技場、斗獸場)、第度凱旋門;還分布有圖拉真柱、馬可·奧裡利烏斯柱、奧古斯都和哈德良的陵墓、公元前5世紀的羅馬努姆廣場、公元前42年的凱撒廣場、公元111年至114年圖拉真廣場等遺跡和大型遺址。這個羅馬歷史中心區,1980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羅馬現存教堂300多處,此外還有300多座修道院。那些較大的教堂,多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市內廣場、公園、街頭、巷尾、庭院、屋頂,各種各樣的雕像比比皆是。全市還有大約9000多處噴泉。其中有一處叫做“四噴泉”,是坐落在一處十字路口四角的組合噴泉。其泉水來自近60公裡外的山區,據說始自公元1世紀,泉的輸水道幾次被毀壞又幾經修復,延續了2000年。
20世紀初,羅馬城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建設了羅馬新城,保護了舊城。其二是組織指揮挖掘羅馬帝國的廢墟,豎起倒塌的斷柱殘牆;拆掉古羅馬廣場、大角斗場、圓形劇場遺址周邊大片的十六七世紀建築。發掘古遺跡,一方面使人們重見了恺撒、奧古斯都、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各時代公共建築群的遺址;另一方面卻毀掉了一些古代帝國到現代之間的過渡記憶。
為了保護羅馬地下難以計數的尚未發掘的古羅馬遺址,至今羅馬只有兩條地鐵,在歐洲大都市裡是絕無僅有的。
羅馬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從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量建築和遺址在一個現代城市中保存著,占有著大量的空間……
羅馬遵循國家法律規定對建築遺產進行管理。意大利將48%的國土規劃為景觀保護區,50年以上的建築都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實行全國文物登錄制度,不論是私人博物館,還是私人所有的歷史建築,都必須由國家統一登錄;按法律規定,文物由中央集權管理,重要的遺產都由國家控制;文物所有者進行維修或改變前必須報送國家遺產管理部門審批。
羅馬要發展、要經濟,也決不放棄文化保護,文化的支撐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羅馬建築遺產保護的現實。
⑥珍視建築遺產,建設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差異化世界城市
通過粗略的考察可以看到,紐約、倫敦、巴黎、東京4個國際公認的頂級世界城市和羅馬這個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中心型”世界城市,盡管各自的歷史長短不同、所存建築遺產內容不同、遺產保存多少不同、歷史上遭受各種原因各種形式的破壞程度不同,但無一例外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都十分關注並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民族建築遺產,保護和展示各自的文化魅力,堅守著彼此之間必須保留的差異。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真切的道理。
年輕化的都市紐約,保護著年輕的建築遺產;保持著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著城市的差異化。
歷史悠久的倫敦,保護著千年的古老的城市格局,保護著“使市民精神愉悅的因素”;保持著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著城市的差異化。
繁華的巴黎,完整地保護了舊城的風格,使賽納河上的風光無限;保持著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著城市的差異化。
超現代的東京,在修復戰爭創傷進程當中,決不忘記修復古跡,盡管是修復;保持著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著城市的差異化。
歷史輝煌的羅馬,允許大片大片的遺址占據寶貴的舊城空間,舊城隨處可見那見證歷史的建築遺跡片斷,高大的建築,親切的街巷節點廣場和清泉,使古城依舊輝煌;同樣保持著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著城市的差異化。
只因為建築遺產是彰顯各自民族文化特征最直觀的、無可替代的、物化的、最可讀的一種語言表述;只因為建築遺產在世界城市的建設中是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直接資源和必須的支撐;只因為建築遺產是此世界城市有別於彼世界城市的實物標簽;只因為建築遺產是打破千城一面,造就差異化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世界城市的根本要素;也因為建築遺產在面對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運動時的脆弱地位;也因為建築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界城市中,建築遺產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 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築遺產
建設世界城市對於古都北京是一個綜合性的全面發展的契機。更加謹慎、嚴格地對待建築遺產保護是一種必須。在建設和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在經濟利益、當前利益與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更多地向保護傾斜,為建築遺產的保存讓位,應該是一種符合科學發展的選擇。
歷史悠久的北京,有公元前的城池遺跡,有公元前後的古墓葬,有唐遼金元的古塔,更有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最完好的宮室和御苑。北京保存下來的大量建築遺產中已被各級政府確認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24處;北京市區縣文物保護單位691處;合計1000余處。其中舊城內存有近400處。北京有5處建築遺產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兩處在舊城內,它們是天壇、故宮。
①北京明清古城內若干傳統街區得以保護
1999年在舊城中劃出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2002年增劃了5片保護區,並在舊城外劃出了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又在舊城中增劃了3片保護區。至今,北京劃定了4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舊城內占有33片。北京的建築遺產保護,有國家層面法規的支持;同時,根據北京的城市發展特征和保護需要,地方法規也陸續完善;此外,建築遺產保護也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和有關的“保護規劃”中。
在北京絕大部分經典建築遺產確實得到了有效保護的同時,也能看到,在過去的時日,尤其是在大變革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大建設的過程中,建築遺產也曾遭受過不可否認的、無法挽回的損失。登上核心區的制高點景山,南北東西看一看,既看到古城核心的核心——紫禁城輝煌的宮殿群,看到古城核心區的皇城內依稀保存著的城市歷史風貌;又看到62.5平方公裡的古城中,無數高樓大廈對這座古城的壓抑。一番景象,使人無法不同時感受到古城的輝煌和歷史遺產的傷痛。
②北京建築遺產保護中的問題
以往,北京建築遺產已經在自覺不自覺或無奈中喪失得過多,古老的城市因之而“年輕化”了……長安街上的金代雙塔拆除且不留痕跡,古城垣城門的消失,建設金融街時大片特色街區的犧牲,前幾年最後一條直對古城門的古代大街被改擴為引進核心城區大量車流的寬闊馬路,舊城以外,也還有遭成片推平的古民居……等等。這個過程中也有少許幸運的遺存,如周恩來總理指示保護了北海團城等例。
在法規健全、程序嚴謹的今天,人們也依然能夠感受到現代城市化風暴對於建築遺產的危脅和壓迫:今天這裡翻新了;昨天那裡街區尺度變了;前天有個什麼重要單位又在古城古街上開了個大豁口的“門”;大前天又有什麼地方打著文化的招牌創新了一組不倫不類、從來沒有過的“古城風貌建築”……不僅如此,更擔心發生麻煩的是明天、後天……
翻翻舊賬,並沒有算舊賬;也不是要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用今天的認識去要求昨天的人們。這是反思,審視歷史的目的在於總結以往的教訓,歷史無法改變和假設,但未來是可以規劃的。
③揚長避短將北京建設為世界城市
建設世界城市,對於古都北京是一個綜合性的全面發展的契機。揚長避短,發揮北京豐富建築遺產的優勢,事實上是必然的選擇。
其一,據學界的分析,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北京已經具有了較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但經濟水平距頂級世界城市還有較大差距。就經濟總量而言,大約相當於東京的1/16、紐約的1/14、倫敦和巴黎的1/4;產業結構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在追求世界城市目標的努力中,單純比拼經濟水平,顯然仍有所不足;而以豐富的建築遺產為基礎,增強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於事有補。
其二,據有關調研數據,北京面臨自然資源匮乏、人口高速膨脹等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政府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的決策一定要落實在實踐中。如能夠依托豐富的建築遺產優勢,進一步創造高端的文化旅游產業,帶動相關的服務業,或是可推崇的、揚長避短的發展措施。
其三,追求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各方面的發展努力向頂級城市看齊顯然必要;在建築遺產的保護方面尤其要向頂級城市看齊,甚至必須超越頂級城市。北京保有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的建築遺產,這是資源優勢所在,不能喪失優勢。
在對當今世界城市在建築遺產保護方面的情況進行粗略考察之後,在對建築遺產在世界城市建設中的位置和價值做了初步探討的基礎上,或可以進一步強化這樣的認識:頂級世界城市都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差異化的;建築遺產在建設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差異化的世界城市中是無可替代的文化資源;珍視建築遺產,保護建築遺產,是建設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差異化的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證。
在歷史文化名城北京面對建設“世界城市”的時候,更加謹慎、嚴格地對待建築遺產保護,是一種必須。在建設和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在經濟利益、當前利益與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更多地向保護傾斜,為建築遺產的保存讓位,應該是一種符合科學發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