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日期:2016/12/14 11:19: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月25日,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共同主辦,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承辦的紀念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全國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龍新民,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霁翔,及來自文化和自然遺產界的專家學者、各世界遺產地管理機構代表等聚集一堂,回顧30年來我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走過的輝煌歷程,總結申報、保護、管理和傳承世界遺產的經驗,探討如何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旨在通過保護、分享、傳承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間的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1985年11月,在侯仁之、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等四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推動下,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批准中國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
  我國的世界遺產事業起步晚,進步快,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專家和社會積極參與,迄今我國入選遺產已達48處,位居全球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同時在保護、監測、管理、利用、傳承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建立了遺產申報、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喚醒了公民的遺產意識和社會參與遺產事業的積極性,促進了遺產地文化、社會、環境和經濟等方面的發展。
  專家和遺產地的代表們認為,加入公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遺產事業融入世界的步伐,中國也在相關遺產概念、科研、標准、實踐及多樣性等方面為世界遺產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值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階段,回顧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歷程,應該通過總結歷史,交流經驗,研究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的方向,努力使世界遺產地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陣地,成為遺產所在地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