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荊州古城牆,荊州城牆

荊州古城牆,荊州城牆

日期:2016/12/15 1:21: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荊州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現存明清重建城牆東西長3.75公裡,南北寬1.2公裡,面積4.5平方公裡,城牆周長10.28公裡,高9米。城牆現有八座城門,2座門樓。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明代時期建城時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 荊州城牆設有甕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復城門,防御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荊州古城牆位於:
  中國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的荊州古城,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城牆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南方城牆,與其它幾座古城牆相比,荊州古城牆的特點是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長11公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裡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歷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保存的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

歷史沿革
  《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荊州城牆的修築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三國至西晉時期
  《荊州府志·城池》記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宮。秦既拔郢,置南郡。漢因之,三國初屬蜀漢舊城,關某所築,某北攻曹仁,呂蒙襲而據之。”又據《水經注》雲:“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又《輿地廣記》述:“故城在縣東南,有渚宮。今郡城晉桓溫所築。”故城應為關羽所築之城,在舊城東南,舊城,應為秦漢舊城,位於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荊州市及荊州區考古人員在荊州城南垣東端(望江樓西側)坍塌段,為配合維修工程,進行了考古發掘,橫向開挖一條長19.2米、寬5米,深9.5米的進行考古探
荊州古城牆壯觀圖集(4張)察的探溝。   通過地層解剖發現:此段暴露在城垣外側的磚垣建於明初。探溝內土垣自南而北11.3米,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殘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殘高4.5米。在宋代土垣與明初磚垣之間,有寬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磚垣遺跡。在探溝中部,宋與明初土城垣之北為五代城垣,其頂部與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時期兼有磚、土城垣,五代磚垣下部為保存較好、形體較薄的青磚壘砌,這些青磚規格不一,有繩紋長方形磚,還有楔形磚,顯系墓磚,殘高1.1米,五代磚垣上部為磚、土混合夯築,用磚甚破碎,殘高4.9米。五代磚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為五代時期,殘高約6米,下部為唐代,殘高約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發現三國時期土城垣。三國時期土城垣深埋在現荊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內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築用土為灰黑色粘土與黃褐色沙土,文化層已發掘的厚度為0.8-1.25米。城垣建築方法具有三國時期特征:逐層夯築,夯層厚,夯窩呈圓形,直徑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時出土了一批東漢至三國時期的文物典型器物。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蓋先治其城郭,乃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縣志》)。為了東御孫吳,北抗曹操,修築、整治荊州城牆為軍備之首務。
東晉至隋唐時期
  《江陵縣志》雲:“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溫督荊州,鎮夏口,八年還江陵,始大營城橹”。考古資料證實,在五代城垣之下,疊壓著高1.6- 1.7米,寬6.5米的東晉至隋唐時期的夯土城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桓溫所營築,實際是將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包括為一,但並不是將關羽之前的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簡單相連,兩城既呈東、西錯落,桓溫營築時,勢必進行補綴,即史籍所謂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則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溫所築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積略大,更比現荊州城大。兩城相接後,其間城垣並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牆。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謀據荊州,篡位稱帝,建國號曰楚,改年號曰永始。翌年被誅殺於城西枚回洲。齊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寶融即位於荊州城,是為和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蕭繹於荊州稱帝建都。侯景之亂時,繹嘗於城外鬧回七十裡,樹木為柵,掘塹三重而守之。繹在城內建有著名園林“湘東苑”和圖書館“東閣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劃荊州城為東、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牆而分。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後膏蕭銑稱梁帝,都江陵。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號荊州城為“南都”,並增置永平軍,以加強武備。至唐代,荊州城中隔牆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荊州府志》記述:“後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興大築重城,復建雄楚樓,望沙樓為扦蔽,執畚锸者十數萬人,將校賓友皆負土相助。《荊州府志》雲:“郭外五十裡冢墓多發掘取磚,以(秋瓦)城。工畢,陰慘之夜,常聞鬼泣及見磷火焉”。高氏取墓磚(秋瓦)城,磚的來源拮據,自然不能建成如後世那樣完整而堅固的磚垣,卻為荊州城用磚之始。荊州城的構築方式至此發生質的飛躍。磚城基寬0.9米、高1.1米,在磚牆外側有用兩層磚鋪的寬0.6米的護腳。磚基之上有用碎磚間粘土夯築而成的磚土混合牆,下部與磚基同寬,上部與五代土城垣同高。砌牆所用的磚均為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五代磚牆的發現,使荊州城修建磚牆的歷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
  據悉,荊州古城牆集水城、磚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國南方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形態,被譽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 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此前,荊州古城牆周長被推算為11公裡。該市城鄉規劃局兼市測繪局局長鄧迪敏說,荊州城古城牆長度,經該市測繪院通過測繪儀器細致測量後,得出最新數據為11.145 公裡(按磚砌牆基長度計算);其中甕城長度703 米;馬面長度661 米;荊州城牆主體周長10.568 公裡(不含甕城、馬面)。
明初至明代末期
  《荊州府志》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漢荊湖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無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廣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元代被破壞的荊州城牆,城垣周一十八裡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設六門,城濠寬一丈六尺,深一丈許。明代洪武至萬歷年間,是荊州磚城牆維修建設的高潮時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未久西進,下令拆城。該次拆城可能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壞。據對三處城垣段面的考古發掘和觀察,未見張獻忠破壞之跡。發掘出土的明代磚牆基確系建在宋代舊基之上,對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寬0.7米,高7.5米,砌磚為長而寬的城牆專用磚。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垣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現存寬9.5米,高4.5米。
清代時期
  據《江陵縣志》記:“崇桢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荊南道台李西鳳、鎮守總兵鄭四維依明代舊基重建。“兵民重築,悉如舊址”。 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捨,稱漢城。清朝時期,荊州城屢被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朝,凡四修,耗銀二十二萬九千六百余兩。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特別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垣多處潰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發帑銀二十萬零六千余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垣進行補修。其時,水津門(城西南隅)、小北門因地勢低窪,退入數十丈,城東南角退入十數丈,從而使現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但人們對荊州城的維修、保護始終不怠。1987年發掘卸甲山西側城垣時,發現銘文為“丙子年”的城磚,經考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物。城磚說明國民政府也曾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

建築特點
  荊州古城牆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兩次大修後,保存有六座城門。荊州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系的名稱。東門名寅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位於東北,名遠安門,小東門位於東南,名公安門(水門)。公安門(水門)以往沒有陸路與外界相通,進出全憑舟楫。其余城門外均增築曲城,各曲城並不雷同,皆因地就勢,形似半環狀將主城門圍定,曲城前再開一門,與主城門一起形成二重城門。曲城的建造與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內外均為城磚壘砌,兩側都築有城垛。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圓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既御強敵,又防水患。這樣便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甕城。甕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御的傑出軍事思想。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皆通過城門得手。而甕城的建造則一舉將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戰時兵馬出城,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渎;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甕城驗證。甕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御,敞開甕城,誘敵深入,四面圍攻,一舉殲之。   拱極門古稱柳門,明稱拱辰門,俗謂大北門,位於江陵城西北。曲城門洞高5.8米,寬4.6米,深10米;主城門洞高7米,寬4.8米,深15米。內外門相距32米,甕城略呈半圓形。此門古為北上中原的通衢,為宦者遷官易職,為士者赴京尋官,鹹出此門,時車蓋冠冕,各以詩賦為贈,折柳話別,故又謂柳門。蘇轼在《荊州十首》曾寫道:“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楚鏡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即詠此。今城門仍為車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內券門上方有乾隆荊州府知府張方理立一石匾,橫書"拱極門"三字。   安瀾門俗稱西門,明代稱龍山門。門外即龍山風景區,時人常出此門登谒,因地勢低窪,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堤決,水由此門及水津門沖入城,致萬余人喪生,此門亦潰圮。未幾發帑重建,內縮十余丈,城門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慶,並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門保存完好。曲城門洞高5.8米,寬4.5米,深10.4米;主城門洞高6.6米,寬4.85米,深15.5米。內外門相距42米,甕城略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有橫書"安瀾門"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書。   南紀門俗稱南門。此門南臨大江,古時王公貴族、商賈士民皆出此門上巴蜀,下漢口。門外三裡許御路口,即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碼頭。曲城門洞高5.5米,寬4.6米,深10.2米。內城門洞高 6.7米,寬4.6米,深24.8米。內外門相距28米。甕城呈長方形。 內券門上方有"南紀門"三字石匾。字跡斑駁,該城門建築奇特,甕城左右各設一側門,其門洞高4.7米,寬3.6米,深4.5米。設此側門, 便於襲擊登城之敵。   寅賓門俗謂大東門。寅賓門是迎接朝廷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小東門位於古城東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稱公安門,當初劉備迎娶孫夫人於此。此門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門,相傳東吳呂蒙破荊州、殺關羽即從此門水路潛入。   荊州城牆除上述六門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曰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後乾隆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再造荊州城時,未再建水津門,僅恢復西門,並將其命名為安瀾門。   改革開放後,古城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分別增開了新南門和新北門。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寬的小東門,古城便有三條機動主車道和五座古城門與外界連通,真正做到了閉而不死,開而不亂,顯著減輕了古城門的交通壓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軍事用途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是防守反擊的重要軍事據點。萬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據此反擊,各自為戰,以求反轉戰局,即所謂負隅頑抗者也,試圖達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的軍事設施的風采。

旅游特色
巍峨門樓
  明洪武年間稱東門樓為寅賓樓,小東門樓為楚望樓,南門樓為曲江樓,西門樓為九陽樓,大北門樓為朝宗樓,小北門樓為景龍樓。此後無變易。今朝宗樓尚存、寅賓樓已重建,其余門樓圮毀。城樓前施垛牆,後施宇牆或石欄,地面城磚鋪漫,磚梯分上下兩重,並有馬道。城樓氣勢雄壯。以朝宗樓保存最好,以曲江樓最享盛名。城樓前之箭樓,今俱不存。   曲江樓俗名南門樓。此樓之東,古有一樓,唐右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於樓上,南望大江,置酒賦詩。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名望冠於一時,人稱曲江公。南宋張栻知江陵府,嘗登樓懷古,仰慕九齡,遂重建斯樓,並更名曲江樓。後樓毀,即以今南門樓名曲江樓。城樓為民國時改建。單檐歇山頂,建築平面長15米,寬10米。   朝宗樓俗名大北門樓,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門樓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明間進深二間,次、梢間進深三間。長18米,寬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飾獸件亦為黑陶。柱為杉木,直徑30厘米左右。前後檐施有門窗。整個建築,纖秀樸素。表現出我國古典建築的傳統風格。此樓在日寇入侵期間,曾受到很大破壞。1981年進行全面修繕。今樓巋然,堅固如初。登臨斯樓,東可見玄妙觀殿宇新飾,絢燦宛若天宮,西可見太晖觀綠樹掩映,缥缈如在雲端;遠可見蜿蜒龍山,峰巒隱現,近可見古城街巷,錯落有致。   賓陽樓原名“寅賓樓”, 俗稱東門樓,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開放。整個樓台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采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造型別致,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賓陽樓”三個金色的大字由趙樸初題。賓陽樓的馬道旁專門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階梯,拾級而上,賓陽樓裡的三國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簾。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趙子龍的仿銅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賓陽樓外環繞而立的也是馬童周倉等三國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國演義》120回,就有72回與荊州有關,荊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發著三國風雲人物的氣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們對荊州古城內城垣上三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統稱,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城上三山實為三個土台,只是與關公鎮守荊州密切相關,故有山之名而無山之實。後人於其上建祠祭祀關公,惜均已毀圮。據清乾隆《江陵縣志》載:松甲山,位於東北城垣上,傳為關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勝凱旋時,荊州知府應伯和在雄楚樓設宴犒勞,“宴楚湘二王於北墉,宴講裨將於南墉,釋甲記功請賞。”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傳說關公凱旋歸來曾在此卸甲,登臨此祠,城內外樓台市井歷歷在目。擲甲山,位於城垣西北隅,與關公大意失荊州有關。相傳當年關公鎮守荊州時,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荊州城),荊州告急,關公聞訊,急率真兵回救,趕至城下,方知守城將領糜芳等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關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脫下铠甲,猛地拋擲到西北城垣上,然後率部西撤。後人乃稱此處為“擲甲山”。清康熙年間,擲甲山改稱余烈山,並修建關廟,嘉慶皇帝曾親書匾額“威震華夏”四字懸於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擲甲”之名,皆取“釋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達了自古至今荊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共創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適逢盛世
  新中國誕生後,歷經千年滄桑的荊州城牆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荊州人民的精心呵護。荊州城文物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來直接參與、組織了幾乎所有的城牆修繕工作,是古城牆當代保護的歷史見證人。據他介紹,1978年至現在,城牆修繕已有32次,其中較大的維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賓陽樓。荊州城牆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荊州人民的珍視和保護。古城的南門、西門的城樓以及雄楚樓、仲宣樓、明月樓的重建項目都在規劃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內街道整齊,綠樹成陰,城上門樓飛峙,城牆上松柏蒼翠,荊州古城更展現出其雄關新貌。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荊州古城作為中國歷代軍事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無窮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荊州。隨著國家旅游事業的飛速發展,荊州古城已成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愛涉足的地方,並被列為國家三國旅游線重要名勝,和湖北省定點涉外旅游景點。荊州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荊州城牆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荊州城牆與南京城牆、西安城牆和遼寧興城城牆等一同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預備名單。

城牆外護城河的傳說
  荊州城東門前,與古城恆平行的一道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人亦稱之為馬河。   據史籍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長江堤潰口,洶湧的江水象脫缰的野馬,直向荊州城沖來。堅固的城牆擋住了洪水,城內安然無恙。可是,公安門外的馬家菜園,卻被沖成了河,與護城河連成了一片。因此,人們把這沖的河叫做馬河。   後人,人們根據這個史實,杜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登基以後,曾三下江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卻始終難以找到。一日,乾隆心煩意亂,獨自到御花園去散心。此時天色已晚,玉盤高掛,滿園銀光素色。乾隆無心欣賞景色,雙目微合,思緒萬千。朦胧之中,忽聽得有人輕聲呼叫:“大哥,小弟前來問安。”乾隆回身一看,只見月光下站立一人,丹鳳眼、臥蠶眉依稀可辨。那人見乾隆不言語,接著說:“小弟就是關羽關雲長哪!兄長如今轉世成為天子,小弟奉玉帝之命前來輔佐。”乾隆這才明白自己是劉備轉世,便與關羽敘別後之情。   原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之後,回到天庭,被玉帝封為鎮守荊州之神。他聽說大哥劉備白帝城兵敗,氣絕身亡,如今轉世做了皇帝,特來拜見。乾隆見關羽重返荊州,便傳旨荊州府,為關羽造廟宇、塑金身。   如來佛座下的一條螞蝗精,偷聽佛祖講學,學了一點本事,並偷了佛祖的火龍棍,下凡到荊州,趁關於奉玉帝之命去庭議事之時,招集水妖水怪,興風作浪。一連兩個月的雨,使護城河水陡漲,六個城門被淹沒。人們閘門擋水,但是城內的水卻越積越深,街上可以行船。   關羽從天庭返回,見此情景,心想自己才離開半個時辰,人間也不過幾個月,怎會如此?他找來土地菩薩,問明情由,便去找螞蝗精算帳。關羽手提青龍偃月刀,發出神火,直逼螞蝗精。但他有佛祖的火龍棍保護,丟下棍就逃到水裡,變成幾丈長的水怪。關羽攔腰一刀,把它砍為兩段,還是不死。這個修煉了九百年的妖精,自知敵不過,便現出原形,躲到牛胯裡。這時關羽搖身變成放牛伢,捉住螞蝗精,將火龍棍變成小棒,使勁一戳,把它翻了過來,螞蝗精只得求饒,乖乖退走洪水。城內的一時放不出,關羽就拋出青龍偃月刀,劈開公安門,漬水沖出,把馬家菜園沖成了河。   後來,如來佛得知螞蝗精下凡作怪,罰它永世做蟲,不得成仙。它的子子孫孫都在水裡,它不怕剁,不怕煮,就怕放牛伢翻屁股。

登荊州城樓

  【登荊州城樓】張九齡

  天宇何其曠,江城坐自拘。

  層樓百馀尺,迢遞在西隅。

  暇日時登眺,荒郊臨故都。

  累累見陳跡,寂寂想雄圖。

  古往山川在,今來郡邑殊。

  北疆雖入鄭,東距豈防吳。

  幾代傳荊國,當時敵陝郛。

  上流空有處,中土復何虞。

  枕席夷三峽,關梁豁五湖。

  承平無異境,守隘莫論夫。

  自罷金門籍,來參竹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寧武愚。

  今茲對南浦,乘雁與雙凫。

荊州歌

  【荊州歌】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缲絲憶君頭緒多。

  撥谷飛鳴奈妾何。

荊州泊

  【荊州泊】李端

  南樓西下時,月裡聞來棹。

  桂水舳舻回,荊州津濟鬧。

  移帷望星漢,引帶思容貌。

  今夜一江人,唯應妾身覺。

荊門行

  【荊門行】王建

  江邊行人暮悠悠,山頭殊未見荊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栎林深深石镞镞。

  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

  生紗帷疏薄如霧,隔衣噆膚耳邊鳴。

  欲明不待燈火起,喚得官船過蠻水。

  女兒停客茆屋新,開門掃地桐花裡。

  犬聲撲撲寒溪煙,人家燒竹種山田。

  巴雲欲雨薰石熱,麋鹿度江蟲出穴。

  大蛇過處一山腥,野牛驚跳雙角折。

  斜分漢水橫千山,山青水綠荊門關。

  向前問個長沙路,舊是屈原沈溺處。

  誰家丹旐已南來,逢著流人從此去。

  月明山鳥多不棲,下枝飛上高枝啼。

  主人念遠心不怿,羅衫臥對章台夕。

  紅燭交橫各自歸,酒醒還是他鄉客。

  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

荊州歌二首

  【荊州歌二首】劉禹錫

  渚宮楊柳暗,麥城朝雉飛。

  可憐踏青伴,乘暖著輕衣。

  今日好南風,商旅相催發。

  沙頭樯竿上,始見春江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