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法華寺確定不會拆遷 將在原址修繕

北京法華寺確定不會拆遷 將在原址修繕

日期:2016/12/15 1:20: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法華寺淹沒於私搭亂建中,半個月前,石碑座又被人偷了。”有市民昨日向本報反映,法華寺內居住著許多租客,私搭亂建嚴重。對此,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辦表示,該地存在許多安全隱患,經常進行安全教育。

法華寺面目全非

北京晨報(微博)記者來到現場發現,位於法華寺街的法華寺有兩個相鄰的門。西側門較大,是一扇大紅色鐵門,鐵門緊閉,鐵門上堆放著一扇新防盜門;東側門較小,大門敞開,只存有半扇破舊的朱紅色木門,另半扇門已不見蹤影。兩扇門上方均有一塊匾,中間是“法華寺”三個大字,上方寫著“北京市崇文區文物暫保單位”,下方標有“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政府1984年1月公布”。

大門兩側,有社區家政等小門面房,有的商戶將廣告牌直接釘在圍牆上。西側還搭建了一間新婚彩鋼房,窗戶上貼著大大的“喜”字。記者從敞開的小門進入,內有一條寬約1米的狹長通道,通道兩側晾曬著許多衣物,有的房門口還擺放著自行車。粗略計算,這條小胡同內,大約住著20余戶居民,絲毫看不出寺廟的跡象。

私搭亂建很嚴重

記者沿著外圍走了一圈,並沒找到法華寺的廟宇。在附近居民的指引下,從西側胡同進入向東,看到南北兩側是大片居民區,一家快遞公司的派送點也設在其中。沿著曲曲折折的道路行進,箱子、櫃子等破舊家具隨處可見,兩側房屋都是由磚砌築,有居住在二層的居民還在胡同上方搭起“過街天橋”,這裡看不到一絲古建築的氣息。

一直往東北方向,南側有一排民房,北側靠牆搭建了一長排高高低低的櫃子,頂上存放著各種雜物。記者注意到,櫃子倚靠的應該就是一座寺廟大殿,房頂是木制古建築。然而繞著大殿尋找,並未尋找到入口。“這裡以前有一個石頭底座,半個月前被偷了,不知這底座算不算文物。”居住在此的陳先生指著大殿一側的小塊空地遺憾地表示。

“這一大片全部屬於法華寺,以前寺裡一共有5個大殿,裡面供奉著佛像。不過寺廟早被拆了,解放後就一直供居民居住。”張奶奶已在此居住50多年。她說,現在大部分都成為出租房了,小房間每月700元左右,大一點的上千元。

街道辦:可能被拆遷


記者就此致電東城區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員表示,法華寺確實為文物保護單位,“但裡面有許多自建房,有一部分建築屬於文物保護范疇,有一部分不屬於,具體情況需要到現場查看。”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辦宣傳部部長李梅則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法華寺供居民居住已經數十年,私搭亂建情況嚴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裡面的線路、管道相對老化,地面有時還會出現冒水的現象,我們經常組織安全教育。”她說,2000年有復建法華寺的打算,無奈一直未能找到寺院原貌的相關圖紙,最終只得放棄。“法華寺已被納入東城區拆遷的6號地規劃范圍之內,按照規劃圖紙,這裡應該會被拆遷。”

法華寺天王殿現狀。

11月12日,東城區法華寺街,半扇殘破木門上方掛著“法華寺”的牌子。

從後門進入寺廟大院,院內全是住戶。

法華寺天王殿老照片。

新京報訊 位於東城區法華寺街上的法華寺將被拆遷?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東城區法華寺私搭亂建嚴重,因其已納入崇外6號地項目范圍,將面臨拆遷。”昨日,東城區文委表示,法華寺是東城區文保單位,現為居民居住使用。待居民騰退後,法華寺不會拆遷而是原址修繕。

規劃之初文保部門已經介入

法華寺位於東城法華寺街65號、67號,現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記者近日探訪發現,法華寺已很難看出原來寺廟的外觀,院內原有的房屋均有居民居住,此外,還搭建著很多房屋。

東城區文委文保科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寺廟是當時外城較大的寺院之一,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鼎盛時期占地近30畝。清代以後,廟宇敗落,部分配房作為停放靈柩所用。新中國成立後,大部分房屋用於居民居住,並延續至今。

據介紹,2000年,該區域劃為崇外6號地項目區域。根據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網站顯示,崇外6號地由北京崇文新世界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實施開發,項目實施區域包含了法華寺。

東城區文委文保科工作人員表示,6號地項目確定、項目規劃之初,文物保護部門就已介入,會同規劃部門對法華寺地區進行了文保范圍規劃。2001年,原崇文區文委對該項目中涉及的法華寺提出保護要求,開發單位也制定了保護方案。“開發商的項目規劃中很明確地把這片區域劃出來,騰退以後他們不能新建和改作他用。”

騰退後將對法華寺原址修繕

“原來有3個單位和居民79戶。”該工作人員稱,開發項目單位於2007年啟動6號地項目搬遷騰退工作,也負責代為騰退法華寺范圍內的居民,現在剩余居民46戶,這46戶都是有“房本”(只擁有房屋使用權)的。等居民騰退完,相關部門將對法華寺進行原址修繕。

該工作人員說,他們希望能搬遷騰退一部分就修繕一部分,但實際工作中難度很大。該處院落裡居民居住分散,很難有整片統一騰退,沒有適合的場地開展修繕施工。“從2007年啟動騰退搬遷,近幾年一直推進很慢。”

記者在東城區文委看到一套關於法華寺文物保護修繕的方案說明,其中標明,65號和67號這兩個院落基本屬於文保范圍。 據介紹,居民騰退後將原址修繕文物建築,恢復到清朝重建時的歷史風貌。

追問

對文保范圍內私搭亂建咋辦?

有些搭建房曾獲房管部門認可,拆除時不會按照違規建築處理

東城區文委:法華寺其實不算是北京地區很大很著名的寺廟,而且北京不止一個名為法華寺的地方。位於東城區的這座主體建築保存還算完整,逐漸被國內外認知。1988年被列為區級文保單位,其主體建築保存還算完整,中路軸線上依次為照壁、山門、天王殿、總持門(過廳)、大悲壇,後部為塔院。所有范圍都在文保及相關部門登記在冊。

法華寺內私搭亂建的肯定會拆除,但搭建也有區別,有些在1976年大地震時搭建的房子是當時獲得房管部門認可的,在恢復整體風貌時會考慮也把這部分房屋拆除,但不是按照違規建築拆除。

修繕後法華寺原貌能否恢復?

修繕方案需實地勘查後完善,最好情況是恢復到清代重建的規模

東城區文委:我們委托相關單位做的這套修繕方案不是最終方案,只是當時對這片區域保護的一個設想。裡面的居民沒有騰退完,很多細節不能進行勘查。修繕方案編制,對有些文保建築是要挑開梁看的。現在屋子裡都住人,這部分工作無法進行。

不過,法華寺最鼎盛時期占地近30畝,就算是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恢復到清代重建的規模。

鏈接

在北京,不只有一個法華寺。根據最近一次普查工作記錄,北京現存三個法華寺,這三個法華寺一個在東城法華寺街,一個在東城報房胡同,一個在海澱區魏公村。

據史料記載,法華寺街上這個法華寺,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及同治年間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清代時,法華寺這一帶曾經是駐扎八旗軍隊的地方,所以舊的地名叫營房,後來改設為正藍旗校場,也是練兵的地方。法華寺的建築有山門,三層大殿和東、西配殿。

探訪

7旬老人住道士廂房40余年

東城區法華寺街西段路北側,在一家挨一家的小店鋪中認真地找,才能尋到法華寺的蹤跡。兩棵大樹中間,半扇殘破木門,門上掛著“北京市崇文區文物暫保單位”的牌子。

由這扇門走進,狹長的過道兩側都是低矮的平房。一位正在織毛衣的女子走出來說:“別找了,廟早沒了,裡面都是住家。”

女子的話很快得到證實,沿著院子中間的通道往裡走,頭頂上縱橫交錯著各種電線,院落裡紙箱子、自行車、破損的門板、家具散落得到處都是。

在一位老人的指點下,記者從法華寺西側的胡同繞進了更深的院落。三進大院中被分隔加蓋出平房,西側胡同進口處一個類似倉庫的屋子裡,一家人正支著電炒鍋炒菜。一女住戶說,他們都是租住在這裡的,在附近做裝修生意。“沒什麼寺廟了,聽說我們住的這地方以前是個紙箱廠。”


再向北走,也就是往法華寺過廳方向走去,房屋規整了一些。76歲的潘奶奶已在這裡住了40多年,她告訴記者,這裡就是法華寺的原址。“我家就是老道以前住的房子,前面那幾間以前是停靈的房子。”潘奶奶指著北側幾間廂房說。

潘奶奶介紹,靠西側的平房是1976年大地震時建的,當時全家人沒地方住,政府允許建房子。

循著老人的指點,記者找到了一些法華寺古建的印記。廂房的屋頂露出斑駁的木質框架,天王殿的屋頂還保存著,在雜亂的電線和雜物中,微微起翹的屋角上坐姿排列著一隊神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