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眾籌兩千萬修復古建築 500年的東陽肇慶堂重現舊日風貌
日期:2016/12/14 11:04: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庭院深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10月30日,來到東陽市六石街道北後周村肇慶堂游玩的杭州游客吳先生看到眼前的古樸庭院,不由得吟起詩來。肇慶堂古建築群有500年歷史,最近剛剛修復完成——北後周村1311名農民自發眾籌2000多萬元,讓這座老民居建築重現舊日風貌。
國慶期間,該村民俗文化節吸引了一萬多名游客。這個周末,古村又迎來了3個非遺傳承親子體驗團共400多人。
建於明清時期的肇慶堂是東陽市級文保單位,占地約40畝、縱深160米、前後七進,規模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罕見。但這一文化地標卻幾次差點消失。“早年因為大火,部分房屋曾被焚毀、坍塌,年久失修。”村黨支部書記盧國慶說,“上世紀90年代在政府幫助下曾經翻修,但因財力物力所限,四周建築依舊殘破。”
古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文化,肇慶堂若能完好呈現,將比文字記錄更鮮活。“修!”盧國慶與具有豐富古建築修繕經驗的東陽博物館館長陳榮軍一拍即合。2010年,村集體出資30萬元、市文保局撥款5萬元,肇慶堂一進院落修繕完成。但若要全部修復,捉襟見肘的村集體經濟無法支撐。繼續修還是擱置?一度兩難。
“老祖宗的建築不能毀、文化不能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2012年村裡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村民代表異口同聲支持修復,在場7位在外經商的能人當即決定每人捐款100萬元。之後,盧國慶又聯系了不少能人、鄉賢,他們都慷慨解囊,其他村民也紛紛主動捐款。2013年,以修葺古建築為主的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全村“一號工程”。
文化向心力凝聚村民情。16歲就外出打拼的能人盧佩仁捐款100萬元:“為家鄉建設義不容辭。”低保老人盧曹英堅持捐款1000元:“我也要為古建築修復出一份力。”從村裡走出去的中國竹工藝大師盧光華運用自己的藝術理念和資源,為古建築修復出謀劃策;陳榮軍不顧危險爬上房頂指揮施工……“村裡每個人都應該寫進村史。”起早貪黑、全天候監督工程的盧國慶感慨。
眾籌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今年3月,北後周村成為金華唯一入選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試點名單的鄉村。現在肇慶堂裡還建起了東陽規模最大的古式樣戲台,其余配套設施建設預計年底完工。屆時,兩側廂房將建成富有傳統特色的民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等。影視拍攝基地的建設也已納入計劃。本文來源: 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