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遼陽古建之旅
日期:2016/12/14 11:53: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白塔公園遺址位於中華大街一段,史料記載,廣佑寺寺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出現的寺院之一,坐落遼陽市白塔公園內。游覽古城遼陽,對於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來說,必去的是“白塔”與“廣佑寺”,這兩個地方相鄰,位於遼陽市的中心區域。
廣佑寺西臨白塔,東與古城護城河相融,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南北中軸線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堂、藏經樓、僧捨,東西兩側各建鐘樓、鼓樓、碑亭、配殿、圓通禅院,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其內釋迦牟尼佛佛像底座4米,佛像高17米,全長21米。是目前世界殿內佛身最高、體積最大的木質釋加牟尼佛坐像。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大佛,據說是世界上殿內佛身最高、體積最大的木質釋迦牟尼坐佛像,總高21.48米,佛身高17米,僅佛面就有28平方米,垂耳長3米,張開的手掌可站8個人,一根手指的長度就相當於一個人的身高。佛像采用傳統的“木雕漆金朱金”工藝。共用香樟木600立方米,黃金24000克。只見金光四射的佛祖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神態凝重、莊嚴、祥和。與所見到的佛祖坐像不同的是,釋迦牟尼抬舉的右手輕拈一只金婆羅花,儀態甚是不凡。
金元明清各朝幾經復建,鼎盛時期占地9萬平方米,廟宇200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佛教活動道場。康熙21年,清聖祖炫烨東巡經遼陽時,為廣佑寺題詩一首:禅宮多歲月,瑞塔積風煙。翡翠苔碑暗,珠玑寶相傳。馴檐來紫鴿,湧地出青蓮。微雨輕埃洗,茲晨興獨偏。1900年,廣佑寺被沙俄侵略者燒毀,以後廢圯。直到2002年,恰逢盛世,廣佑寺才得以重建。
白塔位於廣佑寺西面,是全國六大古塔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建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塗抹白灰,所以俗稱白塔。遼陽白塔高70.4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明代詩人張鏊到過遼東,他曾寫詩贊曰:“寶塔雄西寺,黃金鑄佛身。”遼陽白塔本為佛塔,但從建築風格上卻有道教的痕跡,這一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塔腳下有一眼清泉,叫塔泉,與白塔相伴相生。
東京城城址,又稱新城。位於遼寧省遼陽市區東太子河岸,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定都遼陽時所建的都城,城垣為磚石合築,東西長896米,南北寬886米,周長3600米,牆高10米。城平面呈方形。四面各設二門,南北、東西門,兩兩相對。東門左曰“撫近”,右稱“內治”,西門左“懷遠”,右“久攘”,南門左“德盛”,右“天佑”,北門左“福盛”,右“地載”。門額內外對稱,外書老滿文門名,內書漢文門名。宮殿建在城內偏西處,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八角殿,建於土崗高阜,至今遺址猶存。
遼陽在遼代就是“五京”之一的“東京”(之前曾稱為南京),後來女真族建立政權“金”,仍以遼陽府為“東京”陪都,金世宗完顏雍就是在這裡起兵奪取中央政權的。明代置遼東都司,治所在遼陽,管轄遼東地區。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親率八旗兵經歷了三天三夜的戰斗攻克遼陽,並遷都於此(當時遼陽為東北第一重鎮),不久在遼陽城東太子河東岸修建了一座新城——東京城。但四年以後,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遷都沈陽——當時只有遼陽府一半大小的城市。城牆的建築使用了磚石夯土結構,宮殿的建築上使用了硫璃磚瓦,努爾哈赤的寢宮富麗堂皇,八角殿金碧輝煌。隨著歷史的變遷,清王朝的衰落,東京新城疏於修葺,幾度荒廢。1949年解放後,在新城出土了東京城四個城門的四塊石額:天佑門、內治門、德盛門、撫近門。每塊門額上均刻有“大金天命壬戌年”字樣。清史專家認定,沈陽盛京城門門額題名正是仿用了遼陽東京城的門額題名。城內挖掘出來的石碑、門額、宮殿遺物等收藏在遼陽博物館。
東京城城址是研究清初歷史的重要遺跡。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復的天佑門,非常容易分辨“老磚”與“新磚”,老磚的粘接是傳統的糯米三合土工藝,經歷了四百年,依照還能保存。今天的鋼筋水泥質量能夠堅挺四百年嗎?城樓下有一處展室“後金簡史展”,展出的都是一些圖片,涉及努爾哈赤的奮斗歷史,重點是介紹遼陽在那一時期的歷史和文化遺存。從城樓的一側,可以沿著馬道登上城樓,但新修的馬道非常的抖,並不符合歷史,無法方便於戰爭與防守,完全是游客級的產物。 令人惋惜的是,當年凌雲飛駕的輝煌建築已不復存在,唯有僅存的天佑門城樓經過修葺後巍然屹立,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繁榮昌盛和金碧輝煌。
東京陵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東京陵鄉東京陵村,198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裡的陽魯山上,成為後金祖陵,故稱"東京陵"。這座城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只剩幾段城牆和一處修復的門樓。同時,1624年農歷四月初一日,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爺爺、父親、妻子及伯父、兄弟、兒子等人的墳墓從赫圖阿拉遷移到這裡,選了一處“楊魯山”修建陵園,命名為“東京陵”。至順治八年,改山名為“積慶山”。舒爾哈齊墓該算一座清代早期的王爺墓,但規制很低。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三弟,兩個人一起起兵創業,後金政權的二號人物,僅次於太祖的大股東。但也是由於權力之爭而產生分歧,最後失敗了,被太祖幽禁兩年後,死於1611年。舒爾哈齊的墓很簡單,後院是墳茔,前院是一座碑亭,據介紹石碑立於順治年間、而碑亭修繕於光緒年間。舒爾哈齊的墓旁,一個更小的院落,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墓,沒有石碑,只是一個墳包而已。褚英墓,褚英對於大清朝廷來講是一個罪人,然而也是皇子,所以還留下了這處墳茔,但歷代統治者都沒有給褚英立碑。即使他的兒子尼堪也因功被封為親王。穆爾哈齊父子墓,穆爾哈齊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異母弟。塔克世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穆爾哈齊是第二子,另外還有第三子舒爾哈齊,第四子雅爾哈奇,第五子巴雅拉,當時都被稱作貝勒。穆爾哈齊死於1620年,終年60歲。穆爾哈齊的二兒子達爾察(也叫大爾差)死後與父親葬在了一處。所以這座墓園中有兩座墳頭,西為穆爾哈齊墓,東為達爾察墓。清代早期的墓葬都是沒有棺材的,因為保持了滿族傳統的火葬習俗,後康熙皇帝接受漢文化熏陶,廢除了火化。所以東京陵與關外三陵(永、福、昭)都是一樣的,墳墓地宮中只有骨灰壇,當然也沒有宏大的地宮。據當地一位文化局的老師介紹,東京陵的墳都被盜掘過了,文物部門也曾經修繕保護,並沒有發現有價值的隨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