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新城村民愛心不變古城牆120年保存完好

新城村民愛心不變古城牆120年保存完好

日期:2016/12/15 1:21: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早就聽聞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新城村有段清代古城牆,而且當地居民百余年如一日地對其進行保護,使之成為目前該縣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代城牆,這在全省也屬少見。今天上午,記者專門走訪新城村,一睹古牆滄桑的容顏。

  新城村位於昌化鎮東南方向約5公裡處,村子有700多人口,村民以耕地為生,日子過得並不富裕。走進新城村,往右一拐,便可看見一道長200多米,高約2.3米的老牆,一直向
西北方向延伸。牆上的石灰,除牆腳以上約1米高的部位已經剝落,裸露出花崗巖石頭外,其余部分的石灰依然堅固。由於年代久遠,干枯的苔藓已經給石灰染上黑色,使它倍顯滄桑。村黨支部書記湯儒智告訴記者:“這段城牆是我們村目前保存得最好,也是最高的一段。”

  繞村一圈,記者看到的是1米左右高度的比較低矮的牆垣,將新城村圍成一個巨大的矩形,使得“城”的痕跡清晰可尋。據村裡的老人介紹,清朝末年,新城村曾經是昌化縣的縣治所在,縣治搬遷後,村民十分愛護留存下來的城牆,認為官府在此設治,那是村子的榮耀,所以要想方設法將古牆維護好。

  在新城村,村民們代代相傳,村中的父老總要叮囑年輕一代保護好古城牆,尤其不能人為破壞。因此,村民再窮,他們都會捨近求遠到外面買回石頭蓋房子,從未動過古牆上的一塊磚石。特別難得的是,每年台風過後,村民們都要自發地將那些坍塌的古牆恢復原狀。

  為了弄清新城古牆的歷史,記者查閱了相關史料。據清光緒23年(公元1897年)《昌化縣志》記載,道光21年(1841年),知縣凌斐然“於城之東三裡許,改建新城。”光緒10年(1884年),由於新城“水土較惡,歷居均稱不便。且規模甚狹,仍不足棲止,吏役更無民房可租”等原因,又將縣治遷回舊城(即如今的昌城,已並入昌化鎮)。至此,昌化縣治設在新城的時間,先後歷時僅43年。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新城的古城牆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而新城村民保護城牆的時間剛好是120年。

  既然新城的生活環境和辦公條件那麼惡劣,為何官府還在那裡設治呢?昌江縣志辦主任周文奇認為,縣治遷往新城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倭寇屢屢從昌化一帶海岸登陸,侵擾沿海居民,舊城昌城毗鄰昌化港,自然也會受到襲擾,但由於清末朝廷腐敗,地方官吏無能,根本無法將入侵者驅趕出境,而是任其為所欲為,甚至連縣城都搬到離海邊較遠的新城去了。

  周文奇說,新城人能夠在100多年的時間內堅持保護古城牆,這種自發的文物保護意識非常難得。他希望政府有關部門投入資金,將其作為重點文物保護起來,因為新城古牆是西部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的有力佐證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