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漢中門廣場的石城門歷史比明城牆還久

南京漢中門廣場的石城門歷史比明城牆還久

日期:2016/12/15 1:20: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嶄新的城西干道通車在即,沿途美景多多,當然包括緊鄰其側的漢中門廣場上那座雄峙巍峨、古樸大氣的“古城”。不明就裡的年輕人或外地游客常常想當然地稱之為“漢中門”。其實,人們熟悉的漢中門,是80年前才建造的且只存在了20多年。而眼前的,是南京僅存的4座明代城門之一——石城門。你叫對了它的名字嗎?想知道它千百年來歷經的那些滄桑嗎?

  比明城牆歷史還久1100年前已具雛形

  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時,朱元璋占領南京已有12年。1366年他下令開始修建城牆。剛建成時,內城共有13座城門,其中就包括石城門。但事實上,石城門的歷史比明城牆更加悠久。

  據《江寧府志·城邑考》記載:“明初鼎新,京城唯南門、大西、水西三門尚仍舊,而易以新名。”這裡的南門是今天的中華門,大西門就是石城門。早在楊吳天祐十二年(915年)建造金陵府城時,位於城西的這座城門已具雛形,那時名為大西門。經南唐的改擴建,再歷時宋元,4個朝代、400余年的“承上啟下”,至朱元璋建明城牆時已具規模。查閱《南唐江寧府圖》、《宋建康府圖》和《元集慶路圖》,這400余年間只是名稱略有改動,大西門演變成了“西門”。

  此門以北裡許,就是南京著名的石頭山(今稱清涼山),山上有東周楚國的金陵邑城和“金陵第一帝”孫權在故址上修築的石頭城。登上城門樓,石頭城一覽無余。明朝統治者寄希望於這座城門能夠像當年石頭城一樣堅如磐石,固若金湯,於是將大西門易名為石城門。

  民間百姓習慣稱之為“旱西門”

  然而,對於官家的良苦用心,明代的百姓們顯然並不以為意。他們很少說“石城門”,而習慣於稱之為“旱西門”。

  為何叫“旱西門”?這要追溯到南唐時期。烈祖李昪定都南京後,將城西緊鄰內秦淮河交通要道而建築的城門命名為龍光門,又稱下水門,民間則稱其水西門。至元朝,“水西門”這個稱呼被官方接受。查閱《元集慶路圖》,“水西門”已作為正式標注出現在該圖之上。明初,城牆建好以後,朱元璋將水西門改名為三山門,但民間仍習慣性地稱其為水西門。同時人們也不習慣稱呼“石城門”,為示區別與對應,便稱其為“旱西門”。一水一旱,倒也形象。

  至清朝,不知是出於清朝懷柔政策的需要,還是民間反清情緒的潛移默化,“旱西門”又逐漸演變成了“漢西門”,並在民間一直沿用至今。

  漢中門為民國時期新辟通道距石城門僅20余米

  經過朱元璋時期的擴建,石城門有了3道城門、2道內甕,皆為拱券砌築。幸運的是,雖然歷經600余年的自然風蝕、戰爭損毀等天災人禍,如今其東西城門、南面和東面甕牆以及三分之一的北甕牆仍安在。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石城門部分甕城,同時將這一帶改造成市民廣場,供人游覽、休憩,並命名為漢中門廣場。

  明明是石城門所在地,為什麼會被命名為“漢中門廣場”呢?先得說說漢中門的出身。

  那是1929年12月,國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計劃》,對南京城區進行全面規劃建設。漢中路是該規劃中最為重要的城市東西向主干道之一,與之同時開辟了漢中門。據《鼓樓區文物志》記載:“漢中門,位於明石城門北20余米處。”根據最初規劃,為使漢中路出城,要在1931年“打通城牆,建起寬約14米的券頂城門,與路同名,取名漢中門”。

  事實上,漢中門的修築並不是一帆風順。據1933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戰字第1911號中稱:“新民、武定、漢中三處添建新門,原系(南京)市府計劃,拆毀已久,延未修築,對於防務自極甚慮……”公函中要求市政府對於新開築的那3座城門,不能因為資金不足而久不建設,而應“從戰略角度考慮,加緊修築”。

  最終,在漢中路建成2年後,漢中門於1934年完工。不知建設者是出於節儉考慮還是從戰備需要出發,城門不設甕城,形狀上也一改明代城門拱券式樣,而為鋼筋混凝土橫梁式(當時另開辟的新民門、武定門皆為此樣式),這種結構堅實但少古樸之氣。其中設快車道9米,與漢中路同寬,兩側還各有約2.5米的人行道。

  1954年因大水中華門城牆倒塌出現傷人事件,南京市政府舉一反三,拆除了部分存有隱患的明城牆牆體,因此漢中門頂部亦於1958年被拆除。至上世紀70年代末,為開辟虎踞路,漢中門及其兩邊的殘牆也被拆除。1986年虎踞路與虎踞南路貫通,又將漢中門南面遺留的最後一段城牆殘根挖盡。至此,漢中門及其兩邊的城牆完全消失了。

  但此時,通過多年建設,漢中門地區已成為城西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以“漢中門”命名的街道、橋梁等公共設施及單位不勝枚舉。在這片漢中門的“海洋”裡,“漢中門廣場”的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2005年漢中門廣場第一次擴建時,曾有市民建議恢復歷史更為悠久的“石城門”或“漢西門”之名,而贊成保持現有稱謂的亦不在少數,引發一場熱議。由於雙方各執一詞,改名之說最終不了了之。

  夾淮帶江石城門見證歷史風雲

  石城門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史籍記載,宋代以前,長江直逼石頭山,石城門外的秦淮河古稱淮水,在此與長江匯合,形成“夾淮帶江,以盡地利,攻守兼備”的形勢。三國時,諸葛亮曾登臨石頭山,發出“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感慨。唐代詩人李白也有詩雲:“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石城門在山勢險峻的“虎踞”南側,平時是重要的水陸碼頭,戰時則擔當起城防要塞的責任。

  在古代,要防范北方的南渡之敵,必須先守住石頭城;要阻止登岸,必先守住碼頭;要確保碼頭,則當重兵設防於石城門。因此,石城門成為城防的重中之重。

  據說,當年朱棣因為一句“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不離後宰門”,讓朱元璋動了殺心,馬皇後就是安排他從石城門逃離南京的。南京有13座城門,為什麼偏偏從石城門出逃呢?四通八達、水陸兼備的交通條件肯定為重要原因之一。

  史籍記載: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到南京,北返時也都是出石城門上御船進入長江的。鼓樓聖谕碑(戒碑)記載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四康熙起駕回銮的情形:“聖駕出石城門,御龍舟,天顏甚豫,民人數十萬,夾岸持香呼送,直達七裡洲。”這情形可謂盛極一時。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艦駛抵下關江面。在堅船利炮的威懾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在道光皇帝默許下委曲求全,與英軍頭目璞鼎查前往上江考棚議和時,也是從石城門進城。之後,中英兩國在靜海寺簽下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石城門記錄下了這個屈辱過程中的一個短暫瞬間,提醒國人,只有祖國強大才有平等可言。

  在推翻清王朝的南京光復之戰中,戰斗極其艱苦慘烈、但戰果輝煌。清軍頭目張勳看到大勢已去,帶著殘兵敗將,乘著夜色,悄悄溜出石城門,經大勝關北逃去了。石城門與南京民眾一道迎來了嶄新的民主共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