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部分市人大代表對本市的文物騰退、修繕和利用情況進行視察。當了解到東西城12萬平米待修繕的文物中有人居住,一方面騰退是個大難題,另一方面每年10億元的文物修繕保護資金花不出去時,代表呼吁應該“還文物尊嚴”。市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市文物局正與市財政局、東西城進行協商,希望能夠從10億元文保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拆遷補償款。
東城區協和胡同6號院是一棟中西合璧的三層磚混小樓,為普查登記文物,目前6號院的8戶居民已經搬走,東城區正在對小樓進行修繕,計劃12月中旬完工,今後作為文化創意類產業使用。
“修繕中的難點是什麼?”面對人大代表的提問,東城區住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是居民騰退費用偏高,總投入達到了300多萬元。
隨後,人大代表們又來到了西四北大街165—167號院的護國雙關帝廟。“文物在哪兒呢?”眾人在平房間尋找著,只見在密密匝匝的平房上方,粗大的木構件和滿是雜草的飛檐露出來,原來護國雙關帝廟早已被居民私搭亂建的平房圍住,只能看到部分破舊的房檐,有些木構件已經腐朽,牆體風化嚴重。
“文物裡住了6戶居民,文物周邊還住著12戶居民。”市文物局文保處副調研員畢建宇告訴代表們,目前廟裡的6戶居民已經騰退完畢,廟外還有2戶沒有搬走。
畢建宇表示,目前東西城還有12萬平米的待修繕文物裡住著居民,市裡每年會投入10億元文物修繕保護資金,但是這個錢只能修文物,干不了別的。現在的問題是,住在文物裡的居民由於拆遷補償等原因不願意騰退,文物部門手裡有錢又花不出去。市文物局因此建議,這些資金是否不僅僅用於文物修繕,還能拿出一部分用於獎勵文物周邊居民的騰退,加快搬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