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牆,中國古城牆,平遙城牆
日期:2016/12/15 1:21: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1988年,平遙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遙城牆在內的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於此,漢置京陵縣並築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遙並築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築時外壁砌磚。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御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稱於世,是研究中國古代築城之制的珍貴資料。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牆周長 6163 米。南城牆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線相圍。城牆高 8~10米,底厚 8~12米,頂厚3~6米。牆身素土夯築,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環城牆辟城門 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置,門外築甕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牆四角設平台,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牆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牆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台。城牆內側築馬道。城牆外壁分段築馬面 71 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城牆上設女牆高 0.6米,堞口高 2米。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御,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牆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牆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裡。牆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牆體內為土築,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牆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築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築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余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築有附屬的甕城,形如烏龜的頭尾和四足,並且城內街道布局亦頗似龜背紋絡,故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牆的東南角和東門,分別有文昌閣(現已不存)、魁星樓和尹吉甫點將台等建築。南門部分牆段曾在2004年倒塌,2005年已獲重修。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牆體都保存較好,與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等並列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牆。
點介紹
平遙城內現存建築有:金建文廟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虛觀,明建清修市樓,明建清修城隍廟,還有明清票號、錢莊、當鋪、布莊、煙店、商號及民宅等,與城牆相互襯托,古城風貌依然可見。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甕城
建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御,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城樓
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谯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設施。
角樓
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橹,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御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御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霭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點將台
平遙城牆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勳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護城河
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御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啟示。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三次倒塌
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已有6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牆接連出現三次坍塌。2006年3月5日早晨發生的坍塌,源於早已發現的一條裂縫,而這樣的裂縫,在古城牆上還有很多。 2004年、2005年、2006年,這三年成了平遙古城牆的“坍塌年”。2004年10月17日,一段長17米、厚3米(城牆總厚度5米)、高10米的外城牆突然垮塌,上千塊有百年歷史的青色城磚紛紛落地。2005年9月22日,兩段城牆內側的裸露夯土連同女兒牆發生大面積脫落。2006年3月5日早晨,一段城牆內側的裸露夯土層發生脫落。 2004年古城牆坍塌後,山西省文物局責成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對坍塌部位城牆進行實地勘測,編制了修繕方案,邀請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專家對城牆修繕方案進行現場論證,並於2005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的設計方案對坍塌部位的城牆完成了修繕。然而,6000米的城牆並非只有一處險情,除了2004年坍塌的部分外,還有許多地方都有裂縫和窟窿。 2005年7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專程考察平遙古城牆,當即決定撥款100萬元,用於城牆保護。 2005年8月,有關方面的勘測報告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共勘測出安全隱患52處,其中重點險情點26處。專家們提出對安全隱患懸掛危險警告標志牌、設置監測點,對其中26處大隱患提出了臨時支頂、設置圍擋、封閉入口、限制游客數量等應急保護措施。 據了解,平遙縣政府於2005年年底委托有關資質單位制定平遙古城牆全面維修保護方案,當時預計2005年年底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城牆再次發生坍塌,山西省文物局還在要求有關部門和政府“盡快責成設計單位交付城牆整體維修方案”。 據了解,在平遙縣的旅游發展規劃裡,預計未來五年內,每年到平遙旅游的人數將增加到200萬人次,古城牆能否承受如此之重讓人擔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地方政府在對平遙古城牆的開發和保護中,更側重於旅游開發,對古城牆的保護工作遠遠不夠。 城牆坍塌事件幾天後,還有多數平遙人竟然還不知道城牆坍塌。在當地人心中,城牆坍塌的消息無足輕重,坍塌的原因更不會有人去深究。而竟然有當地居民說:“關鍵是南門的城牆塌了,而不是北門、西門或者東門,南城牆根本沒有開發成景點,也不會有多少游人到這裡來。”對他們而言,古城現有的價值是直觀的,旅游業兩個黃金周14天賺的錢,相當於平時大半年的收入。 牆體坍塌,暴露出了山西平遙文物的保護問題,首先是城牆破損嚴重。雖說坍塌處所在的南城牆是古城保護中最薄弱的地方,但就古城牆整體而言,年久失修是不爭的事實。1991年城牆曾作了一個修繕,歷經14年後,城牆上牆皮剝落、風化、裂縫跡象隨處可見,有的稜縫大到手掌能輕易伸進去,垮塌隱患觸目驚心。盡管相當多的媒體報道把平遙古城牆坍塌歸咎於古代“豆腐渣”工程,但是屹立了600多年的城牆為什麼會在此時坍塌呢? 於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目前我國惟一以整座城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古城牆也被譽為平遙“三寶”之首(古城牆、鎮國寺和雙林寺合稱平遙“三寶”)。政府的工作任務和目標是保持古城風貌、保護遺產長遠。平遙古城面積2.25平方公裡,目前人口承載4.5萬,專家認為平遙古城合理的人口上限為2.2萬人。政府部門的規劃將古城中的一半居民搬進新城,將城內居民控制在合理密度,“再現明清小社會的生活情景”。但多年來人們進進出出,古城人口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縮減。七八年過去了,平遙古城的人口依然為4.5萬。 “城牆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的良性循環機制未能形成。倒塌處外牆與其他處外牆相比較明顯過陡,這種明顯的隱患卻一直未得到修護,如果有完備的日常檢測,古城牆的大面積坍塌是可以預知並及時防止的。
日常維護
遙坍塌後,不管是“自然倒塌”說,還是“古代豆腐渣古城”說,都認為古城的坍塌是時間惹的禍。按照他們的 說法:古城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今天塌了,應該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雖然當時有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冬天之前一會修復坍塌的古城,但他們若有若無的推卸責任的態度還是讓關心古城的人們感到了些許的擔憂。古城倒塌,今人不與其責怪修了“豆腐渣古城”的古代工匠(姑且不論平遙古城是否真的就是豆腐渣工程),不如多想想自己在管理和維護古城工作中有那些不足。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只有多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問題才是一種務實、誠懇的態度。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遇真宮發生火災,使得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重要宮廟幾乎燒毀殆盡。記者采訪得知,火災發生的時候,遇真宮唯一的文物管理人員正在老家操持女兒的婚事。火災發生以後,聯合調查組成員、省文物局某官員雖然比較快速的趕到火災縣城進行調查,但采訪要求被他拒絕了的記者卻發現,該官員根本不是急於調查、了解情況,而是在寬闊的地方炫耀起了自己開車的技術。上面的例子雖是特例,但從細節中我們看到管理部門和具體負責文物保護、考察的工作人員顯然並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心上,甚至調查文物被毀的原因還不如他炫耀車技重要。文物保護的急迫性在有些管理部門哪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城牆坍塌以前,平遙古城已經年久失修,城牆上有的裂縫能伸進一個拳頭,城牆的坍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管理部門失職的集中體現。我們感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提高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且在日常瑣細的工作中體現出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真負責精神,時刻繃緊文化遺產保護這跟“弦”,才是所有文化遺產之幸、所有關心文化遺產的人們之幸。 態度是一方面,具體的管理、保護措施又是一方面。在近幾年發生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幾個事件,比如平遙城牆坍塌、武當山遇真宮火災和孔廟文物被毀等,無一例外的,文化遺產的具體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全都游離於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的直接控制之外。平遙古城各景點的經營權屬於“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武當山遇真宮的使用權被文物管理部門轉讓給一家私立武術學校,“三孔”(孔廟、孔府、孔林)的管理開發歸中國孔子國際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部門大撒把,把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交給以開發而不是保護為職責的旅游公司、民營單位,出問題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平遙政府出於募集資金的目的,把古城所有經典的經營權包給旅游局,可是據旅游局負責人介紹,古城每年多達數千萬元的門票收入中向政府上繳的部分逐年增加,此外還要支付員工工資、股東收益,剩余部分主要用於旅游開發運作。打古城的牌、利用古城賺錢,最終賺到的錢卻很難用到古城保護上面。也就是說,以保護資金不足的名義開發旅游,最後卻把文化遺產當作搖錢樹。這樣的開發,不如說是對文化遺產的“敲骨吸髓”。、 比起資金短缺的危機,這種“窮廟富方丈”式的“資金危機”更值得我們警惕。因為這背後是赤裸裸的利用古城撈錢,卻不負擔起保護、維修在責任,無異於竭澤而漁。這種對文化遺產掠奪性的開發是比“資金缺乏”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值得解決的問題。
地下發現
山西平遙縣近日在對平遙古城牆進行日常維護時,發現一段城牆的牆體下藏有一個大型的“防空洞”。 據當地文物部門初步勘察,“防空洞”位於古城下西門北部100米處,夯土牆體內側有隱蔽洞口,距地面1米多高,內磚外土,沿洞口向下二三米後,“防空洞”依牆體呈南北方向,向南約有150多米,向北約有200多米,洞高2米左右,寬度不等,洞體均用磚砌。“防空洞”內還有多處側洞,裡面建有土炕等。 “防空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用於軍事防御的建築,據初步推斷,此次發現的“防空洞”修築年代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 此前,在對平遙古城城牆日常維護的過程中,文物部門曾多次發現“防空洞”洞口,但大都深度較淺、體量較小,且均建在城牆牆體上,文物部門已對其進行堵砌。 有關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防空洞”體量較大,且建在城牆牆體之下,對古城牆是否會造成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勘察研究。
山西有著千年的歷史古韻,是聞名中外的“晉商”發跡地。春天的山西,陽光灑落在每一寸土地上,古老的土地煥發出蓬勃生機。嬌媚的杏花在古雅莊園中盛開了,滿園春色;粗犷滑稽的晉商小品上演了,歡樂不斷。迄今為止,這裡仍有不少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深巷古院之間盡是“晉商”留下的印跡,不少熱播的電視劇在此取景,如耳熟能詳的《白銀谷》、《龍票》、《亮劍》、《喬家大院》。
在山西,你可以找到已有上百年歷史的票號和私家莊園,穿過古宅深巷,每每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錯覺,仿佛來到古代,電視劇裡的愛恨情仇歷歷在目。平遙是一座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時至今日,古城還保留著完好的城牆,城內的道路和民宅氣勢恢宏,古色古香。
古城內的客棧多為歷史久遠的四合院,古樸的建築風格古香古色,極有雅致。門窗雕刻花卉鳥獸,連屋頂飛檐上的瓦當,也刻著精美吉祥圖案,入住其中你便能隨時欣賞。四合院環境清幽,入夜,院子四周會亮起一盞盞紅燈籠,讓你在柔和的紅光下安然入眠,清早,陣陣清脆的鳥鳴聲響起,讓你從美夢中悠然醒來。
如果要為夜間安排節目的話,不妨到平遙大戲堂觀賞一場《晉商鄉音》的文藝演出。大戲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曾為官紳禮賓、商賈休閒和演戲燕舞名所。在這裡你可邊品嘗平遙特色餐飲,邊欣賞濃郁鄉土風情的《晉商鄉音》,從明代晉商堅韌不拔的從商歷程,到清代離鄉背井引出的愛情,一場表演裡,有著傳統喜劇的“樂”、滑稽小品的“笑”、開心秧歌的“土”還有村姑曲藝的“絕”,令人拍案叫絕。
一到平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古城牆,讓我有一種沖動這次一定要拍一組非常厚重的古城牆圖片,但是天公不作美,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厚重的、低沉的、厚厚的雲層,有歷史感的雲層。這幾天平遙的天不是晴空萬裡、就是蒼白一片沒有層次。不過我還是利用早晚低沉的天氣拍出了厚重的古城牆作品。不過明年我還有機會再到平遙來拍攝。
平遙城的始建時間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時期,相傳為當時的重臣尹吉甫駐軍時所築。現存城牆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舊城的基礎上大規模重修的,此後又經過數十次修補,但仍總體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貴實物資料之一。城內街道縱橫,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影響頗大。
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1988年,平遙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遙城牆在內的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誰也無法預料,在未來的哪一天,古城牆會轟然倒下。”
日前,山西省文物局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古建築負責人白某在接受采訪時稱,目前平遙古城牆有50多處“險情”,其中26處隨時都有坍塌
的可能。而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用於修復,坍塌隱患根本不可能得到解決。
據他介紹,9月底坍塌的古城牆因為維修資金一直沒有到位,至今仍待修復。
清末藍磚補好南城門
去年10月,平遙南城門一段長約15米左右的古城牆轟然坍塌;今年9月末,平遙古城牆又一次倒地,對於平遙城牆前後不到一年時間內兩次坍塌,有關部門的常用解釋是,前者是清末“豆腐渣工程”,後者由於連續大雨造成牆體脫落。
“南城門的城牆在今年十一黃金周前已經全面修復完畢。”山西省文物局文保處處長董養中在接受電話采訪時告訴記者,去年10月17日坍塌的一段長約15米左右的古城牆,已經用清末藍磚修復好,“藍磚由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專門物色的燒磚師傅,嚴格按照清道光年間的古磚標准燒制而成。”
“燒制、晾曬、風干、窯燒、水漆……”董養中說,為了能在今年一開春就開始古城牆的維修工作,從今年1月開始,20名燒磚工人天天忙得焦頭爛額,趕制清末藍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事實上,去年平遙南城門坍塌的當天,專家組就趕到了平遙,而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制定的搶修方案於去年10月底就上報到中央有關部門,搶修工作也於去年11月初正式開始。但是,在完成了施工現場清理和對疏松的磚的拆卸後,古城牆牆面的修復卻不能進行。“當時氣溫太低,砌牆的夯土干不了,對工程不利。”
備料工作卻一直沒有間斷。“南城門倒塌後,專家對坍塌的牆面細致分析後發現,組成牆面的磚有六七種不同的規格,有些是明代的規格,有些是清初的,還有清末的。這說明這段牆面在歷史過程歷經了多次維修。”董養中強調,磚塊規格不同,砌成的牆面就會不平,更容易發生險情。於是,在不能進行城牆修復的寒冷冬天,山西文保處決定先把城牆修護所需的磚塊准備到位。
從今年3月中旬開始,當氣溫回暖後,平遙正南門古城牆修復全面動工,工程在十一黃金周來臨之前全部完成。
險情評估,評出50多處“病患”
“南城門坍塌之前沒有任何痕跡,所以一點保護措施都未能實施。”為了防止牆體內部被忽略的問題再度重演,從去年11月開始,山西省開始醞釀選擇城牆險情勘察單位,對平遙古城牆各段牆面保護狀況進行全面的險情評估,最後評估出了50多處“病患”。
“當時,全國眾多單位表達了承擔平遙古城牆勘查工作的意願,但由於很多單位采用傳統的鑽孔、取樣等方式,平遙政府一直沒有敲定具體單位。最後,曾經成功完成鐵路地下無損傷探測的中國冶金研究院被選中。”所謂的無損傷勘察,主要是根據核子共振原理,用現代儀器來分析牆體結構。
據董養中介紹,平遙縣政府委托中國冶金研究院的整個勘查工作從1月中旬就開始了,持續將近半年。而在農歷新年前,研究院還提前拿出一個概括性的檢測結果,明確指出平遙古城各段牆面的狀況,幫助平遙古城管理處在春節期間控制各處游人數量。
今年7月,最終勘察結果公布,在平遙古城的甕城、角台、馬面、大牆及便門等處存在危險點50多個,其中特別嚴重的危險點26處。“目前,50多處隱患均沒有得到任何前瞻性保護,9月底坍塌的一處就是26處中的一處。”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築負責人白某稱,特別危險的那26處城牆,在沒有及時、妥帖的補救措施的情況下,只要稍稍遇到外界的影響,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
資金不足,“隱患”城牆沒錢修復
在平遙古城牆第一次坍塌時,當時接受記者采訪的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員透露,坍塌事件責任主要因為保護資金不到位———當時平遙古城主要由當地旅游部門經營管理,文物保護只能等待國家撥款;而第一次古城牆坍塌事件發生後,雖然平遙縣組建了“平遙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但最終能夠真正用於保護的錢卻不多。
據悉,在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成立後,之前由旅游公司承擔的“一票制”管理職能,交由委員會辦公室行使,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門票收入全部上繳財政,設立財政專戶,將國有文博單位的收入全部用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但是,在理順了古城管理體制後,文物保護並沒有多出多少“羹”。
平遙縣文物局李樹盛局長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門票收入29.7%將返還給個人景點(平遙縣一部分景點為個人開發,施行“一票制”後需返還給這些景點一部分門票收入);再扣除文物局、旅游局人員工資、公務費用、旅游宣傳費用;剩余的才能用於文物保護。
平遙縣文物局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有關部門對平遙進行過一次大修,但申遺成功後反而無足夠資金進行修復。
白姓負責人介紹,9月底坍塌的平遙城牆一段,同樣因為遇到資金困境,至今仍在等待修復。
■相關鏈接平遙古城
位於晉中平原的平遙縣城,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被聯合國批准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時期,西周大將尹吉甫曾屯兵於此。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到今日的磚石城牆。古城池平面呈方形,城牆圍長6157.7米,約合12.3華裡。由於甕城共有6座,形成烏龜形狀,故有烏龜城之說。
平遙從明末清初,成了全國金融城市之一,曾經繁榮一時。那時首先在平遙創辦了一種“票號”行業,專營匯款業務。當年平遙以“日升昌”為首的八大票號,被譽為“匯通天下”,在全國17個省的45個城市設有分號,有的票號甚至和美國紐約、舊金山也有匯兌業務往來。這批在平遙靠匯兌業務發家的富商大賈,為了顯赫門庭,爭相建造華宅和鋪面大院。當時,城市風貌有“小北京”的稱號。
海電視台《1/7》節目3月26日播出《受傷的古城》,以下為節目內容。
演播室:日前,平遙古城牆又傳來了坍塌的消息,這是一年多的時間裡,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第三次傳來這樣不幸的消息了。這座已有六七百年歷史的古城,屢屢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人們因此強烈地質疑當地管理部門,那麼外界所說的坍塌情況到底有多嚴重?背後的原因在哪裡?《1/7》記者趕往平遙古城進行了實地采訪。
解說:今年3月5號,平遙古城西城門的內牆頂磚石和夯土出現脫落,造成兩個直徑大約一米的豁口。
采訪王中良,原平遙縣城建局規劃股股長。
記者:前一段媒體報道的城牆塌陷的就是這個地方嗎?
王中良:就是這個地方。
解說:王中良從小在城牆下長大,曾擔任平遙縣城建局規劃科科長,對於古城的狀況非常了解。
王中良:每年它有些少部分的城牆就在塌陷 因為那是六七百年拿土做起來的東西嘛 它就會出現這些事情。
解說:平遙城牆幾年來一直是文物界關注的焦點,2004年10月,南城牆東側部分發生大面積坍塌;2005年9月,西城牆內側夯土層大面積脫落。王中良解釋,在本月初的這次塌陷和之前相比其實並不嚴重,但仍就引起媒體的連續報道和多方關注,其實這與古城在文物和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有著直接關系。
采訪李樹盛,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
采訪王中良,原平遙縣城建局規劃股股長。
李樹盛:就像咱們的大熊貓一樣,它的發展狀況有一點點的事情,都能夠引起世人關注,平遙城牆也是這樣。
王中良:因為現在中國僅存的四座有城牆的城市:一個是西安城,一個是荊州城,一個是興城,一個是平遙城。唯有咱們平遙古城城牆完整,城裡頭的建築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所以因為這樣,聯合國把平遙評成世界文化遺產,所謂“缺者為貴”嘛。
解說:平遙古城,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位於山西省的中部,我們現在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築,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范例。其古城牆全長6163米,以內夯黏土,外砌磚石的方式建造而成。
采訪王益明,平遙縣文物局城牆管理處主任。
記者:整個城牆現在急需維護的到底有多少處?然後非常危險的到底有多少個地方?
王益明:現在咱們總共這塊快要坍塌的是52處,其中有26處是非常嚴重的。
解說:記者沿著城牆不斷尋找,在南城門外附近發現了這樣的一幕。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於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它這種坍塌的危險性很大,因為它是通裂縫,一直通到上面去的。
解說:阮儀三,同濟大學教授。1980年由於他的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制止了平遙當地對古城的拆遷;1997年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阮儀三作出了巨大的努力。20多年來,他一直沒有間斷對古城的保護工作。看到記者帶回的拍攝素材,阮教授憂心忡忡。
阮儀三:假如說有大的雨的話,雨水時間比較長的話,很可能就會坍塌。
記者:如果下了大暴雨,他們再及時的去搶救還來得及嗎?
阮儀三:來不及。
解說:每年6月份到10月份是平遙縣的雨季,也是古城牆最容易受損的時候。然而現在距離雨季來臨已經不足3個月,如何面對即將帶來的雨季,記者向管理部門詢問了相關對策,卻得到了這樣的答案。
采訪王益明,平遙縣文物局城牆管理處主任。
王益明:這必須等方案下來,必須等全國文物部門裡頭專家討論以後定下來以後才能算數。
解說:自始至終,記者也無法得到對於南城牆外牆進行修繕的時間表。因為年久失修,那裡的危險警示牌隨處可見,南城門的側入口除了當地居民進進出出,幾乎看不見任何游客。然而作為游客主要入口的西城門內外則繁華喧鬧,城牆高大宏偉,很難找到明顯的裂痕,其內牆的破損處也正由工人加緊修補。同樣是城牆,兩邊的境遇為何如此不同?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於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這個就是管理人員上的問題,就是說西門是大家旅游的必經之地,有人來看,反映他的政績,反映他工作的成果,所以他注意。南門沒人去,南門旅客人少,然後就隨便它吧,所以就有這個問題。但是,假如你不好好修理,整塊的坍塌下來,這個責任就很嚴重了。
解說:事實上,就在2004年10月,南城牆主城門附近就因為大暴雨而發生過牆體嚴重坍塌。
采訪李樹盛,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
李樹盛:看那個淡色的、白色的、淡灰色的這一部分,那就是2004年的時候,一天中午一下子塌下來了,塌了有那麼十幾米,將近20米長。
解說:牆體坍塌後,有關部門對這一地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但不到100米之外的外牆部分仍然殘破不堪。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於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很多東西就是缺少科學的指導,平遙是要有很好的管理體制去認真地去維護它的,因為它是世界文化遺產。
解說:阮教授擔憂,如果當地有關部門不從根本上改變對於古建築保護上的認識,部分南城牆的最終坍塌並非聳人聽聞,平遙人將再也無法為自己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座完整的古城而自豪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除了城牆之外,這裡還有更加令人擔憂的狀況。
在當地人的指點下,記者在緊鄰南城牆的地方發現一處正在動工的現代風格建築,據知情人透露這是一所大劇院,將成為平遙城的一個大型娛樂場所。但就是這個大劇院的興建,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采訪王中良,原平遙縣城建局規劃股股長。
王中良:平遙有個古城牆保護規劃,就是城牆裡頭10米,這是為絕對保護區。就是在這個范圍內絕對要保持原狀,就是說在這種范圍內不能有新的建築。
解說:根據記者實地測量,大劇院距離南城牆根不足10米。在1986年,由阮儀三教授牽頭制定的平遙古城規劃中還寫明,城牆內50米范圍中的新建建築絕對不能高過城牆或與城牆等高,但是記者從南城牆外卻能清楚的看到大劇院還在不斷的升高。
采訪張俊英,原平遙縣城建局局長。
采訪李樹盛,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
張俊英:從家裡那個經濟報上我看到的,批評這個大劇院,現在根本就不應該修這個大劇院。
李樹盛:保護帶的絕對保護范圍內,絕對不允許出現新的跟城牆不協調的建築,跟這個絕對控制地帶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就不再允許新建了。原來已經建的這些東西咋辦呢?逐步的恢復原來的那個狀況。
解說:看來當地有關部門對古城保護規劃還是十分了解的,但是為什麼大劇院這樣的建築還是出現了呢?
采訪王中良,原平遙縣城建局規劃股股長。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王中良:現在咱們不好說了,縣裡頭領導都定了,你說作為一個城市規劃部門的人,你能把它限制住?所以這個情況咱們也是無能為力。
阮儀三:那個都是說的難聽一點,鼠目寸光,小兒科!我就罵人了。只看到門口我開個店就賺錢了,我有輛車子停停就賺錢了,這個太落後了,觀念上也太愚昧了。
記者:也許他們是那樣想的,他們認為大劇院大賓館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利潤。
阮儀三: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講,賺不到錢!反過來還要挨批評,弄得不好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去一看,你這個比城牆都高,拆掉!紅牌與黃牌警告,你怎麼辦?你不吃了個大虧。
解說:大劇院從動工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但是外界對這一工程似乎並不十分了解。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像我這個,他們也聘請我做顧問,這種事情(蓋大劇院)我都不知道。
記者:可是您是他們的顧問啊?
阮儀三:顧問多了,不光是我,鄭孝燮、羅哲文都是顧問。也不找我們,因為我們這些人都是直脾氣,會說的。
解說:按照《中華人民工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因特殊需要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當記者向平遙文物局詢問大劇院的報批情況時,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采訪李樹盛,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
李樹盛:你也知道,我是從事這個文物保護工作的,新建的這些建築還不太了解,那不是在我們的工作范圍以內。
解說:隨後,記者向縣有關部門提出采訪城建局和規劃局的要求,均被拒絕。事實上,類似大劇院這樣的例子以前也曾經有過。就在1986年規劃制定後不久,當地一個中學在古城內的興建教學樓,並因此引起了軒然大波。
采訪張俊英,原平遙縣城建局局長。
張俊英:修的時候,我們就不同意修。那裡邊是三個廟,當時文物局不同意,可是沒辦法,縣裡定了,就把原來的東西都拆了,在裡邊修了新樓,而且現在這就不好完善,沒辦法了。
解說:後來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所中學和其他一些單位都遷出了古城。但是,有關部門似乎並未從這件事情中吸取教訓。目前,大劇院的建造還在緊鑼密鼓當中。在平遙古城,歷史風貌的保護目前正面臨另外一種挑戰。
采訪趙昌本,原平遙縣文物局局長。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趙昌本:在平遙城裡頭到處是文物,別說城牆了。現在在大家眼裡頭城牆還不是至關重要的。
記者:更重要的是什麼?
趙昌本:是一大批一大批城裡頭的民居。
阮儀三:我同意他的看法。而且這個平遙的民居是重要的財富。
趙昌本:但是有好多好多的古民居得不到妥善的保護。
解說:平遙古城內目前一共有3797所房屋,近千年以來,各種風格的建築星羅棋布。應該說,當地有關部門對旅游景點的維護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400多所房屋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但是其它民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損。現在,隨著城市的改造,許多居民都遷到了城外,人去樓空,殘碑斷瓦隨處可見。
采訪趙昌本,原平遙縣文物局局長。
趙昌本:如果長此下去對文物沒什麼好處,還是得破壞下去,毀了就沒有了,文物不能再生產。
采訪李樹盛,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
李樹盛:因為咱們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同的在哪?就是其他地方都是單體的,故宮也好,兵馬俑也好,長城也好等等,都是單體的。平遙的世界文化遺產她是以整座文化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無論從保護的面、工作量,還是保護的難度都比其他地方要大。
解說:對於這些古代民居的維修,管理部門似乎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是說到古建築的保護,許多人強調最多的是資金的缺乏。然而另一個讓人擔憂的現象是,專家告訴我們,就在城內幾條主要景觀街道上,一些老建築只留下了雕梁畫棟的老門臉,其內部干脆全部拆除蓋成了豪華賓館。
采訪建築工人。
記者:這個得花多少錢啊, 蓋起來?
建築工人:這個加在一起總得一千多萬。
記者:他原來的那個建築是什麼樣?
建築工人:馬上就破的不能用了。
記者:那干嘛給它拆了呢?
建築工人:不能用了 塌了真的不行了。
記者:這個是經過規劃的嗎?
建築工人:經過規劃的。
采訪趙昌本,原平遙縣文物局局長。
趙昌本:哎呀,講起這一點來就叫人苦笑不得。好多人都在積極地開發,但是這個合理利用真的不夠。因為好多地方的開發它就是從門臉上看它,基本上沒有改變原狀,只是搞得又漂亮了一點。它的裡頭,越是裡頭,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記者:我不知道您對於這些新的建築有什麼意見?
趙昌本:開發商為了他的需要,這樣的框架、這樣的結構、這樣的布局不符合他的需要,他就要改建。他並不是故意的破壞,遺憾的是他不懂,他不懂怎麼樣保護文物。
解說:平遙古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有近十年時間,專家們認為古城保護的課題一直擺在人們的面前。
采訪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這就是違反規劃的、一種急功近利的一種效應。這個問題關鍵的原因,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沒有嚴格按照古城保護和它的科學規劃的要求去做。現在這種情況在好多古城都存在,這些古建築是很好的資源,你不去把她修繕去開發、很好的利用,而願意讓自己來做這種新建築。因為那種做法當中有個經濟利益在裡面,那麼做經濟很便當。
解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選定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時這樣評價:它是中國農業社會城市形象所遺存的最完美而又難得的一方活化石。是凝聚著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明和世俗文明一組最鮮活、最生動的浮雕。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完整畫卷。但願在更多人的關心和呵護下,這幅美麗的畫卷能永遠完整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