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保護和創新缺一不可

古建築:保護和創新缺一不可

日期:2016/12/15 1:21: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處在邁向國際大城市過程中。2010年北京房屋施工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新建築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創新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創新與保護的關系;二是國際時尚理念與傳統審美觀的關系。

舊瓶新酒和錦上添花

建築文化處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推動建築文化創新的機制主要有3個。

第一,社會發展,對建築提出新的功能要求。超大型體育館、會展館、航空港不斷湧現。過去為少數人服務的宮殿和園林,要向大眾開放。

第二,文化融合,世界優秀的建築理念滲透到我國建築領域。當代重要建築大都有國際建築師參與。

第三,科技進步,為建築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材料和新的結構。歸納科學技術對建築創新的影響主要有下列五點:用地多樣化,過去難以建築的海塗、山坡,通過土地整理可以利用;建築高層化,世界建築高度不斷上升;室內空間室外化,在商業拱廊的室內空間中,運用人工燈光,營造陽光普照、藍天白雲、樹影婆娑的環境;地下空間地面化,地下空間可以建車庫、商業街、地鐵和地下汽車路;建築零污染化。

為了提升古建的結構和功能水准,適應現代需求,不少古建需要更新和增建。更新和增建的要領是舊瓶新酒,錦上添花。巴黎盧浮宮新建玻璃金字塔是錦上添花的典型。工程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當時,引起廣泛的抨擊,認為它“丑陋而恐怖”。1989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力排眾議,批准興建。玻璃金字塔建成第一年,盧浮宮游客增加一倍,批評的意見逐漸消沉。盧浮宮原本為上層社會少數人服務,游客容量有一定限度。如今,盧浮宮向世界開放,功能的轉換要求結構調整。玻璃金字塔不但為游客提供舒適的大廳,可休閒,可小飲,而且本身成為游覽的目標,與蒙娜麗莎畫像和維納斯雕塑共同構成盧浮宮三大亮點。貝聿銘感概說,當初設想解決“游客互相擁擠,感覺不舒適”問題,“沒有想到金字塔成了一個偶像”。

北京著名古建景點,如故宮、頤和園等同樣遇到功能轉變考驗,從為少數上層人物服務,轉向普通大眾開放,建築景點的環境容量嚴重超載,節假日更是擁堵不堪。學習巴黎羅浮宮擴大環境容量經驗,提升環境容量,是疏緩擁堵的重要途徑。

保護與創新

建築文化創新要處理好與保護繼承的關系。建築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認同的物證,是歷史進程的記錄。建築文化的形象性“可以消除語言文字的隔閡,在不同國家和民族間傳遞信息,因而更有利於文化的交往和了解。”建築文化“不僅屬於一個國家和民族,而是屬於全人類,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而且屬於子子孫孫的後代”。1994年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定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方針。保護到了搶救的境地,說明問題達到十分緊迫的程度。

北京城牆是我國最完整最莊嚴的古城牆,“無論是它壯碩的品質,或是它軒昂的外像,或是那歷盡風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同甘共苦的象征意味,總都要引起後人復雜的感情”。梁思成建議將城牆寬廣的頂部建成花園,使人游憩觀景懷古。為了建設二環路和地下鐵路,20世紀60年代一聲令下轟隆隆把城牆全拆了。30年後,發現古城的價值,動員公眾,捐獻舊城磚,在東便門復建了一小段。因為氣勢不足,形不成有震撼力的景點。如果在古跡保護和城市開發間找到一個雙全點,可以保留一個有意義的景點。隨著時光的流逝,拆除北京城牆的遺憾將會越來越深沉。

雅文化和俗文化

既要好,又要美,看起來舒暢,使用合理,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用。一個建築物總要有自己的風格,做到人人滿意很難”。這是周恩來對人民大會堂設計的指示。吸收“古今中外”的精華,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有取有捨,有獨特的面貌。“蘿卜白菜,各有所好”,一個獨特的風格,必定有人擁護,有人反對。

天安門旁的國家大劇院是我國爭論最激烈的建築,是雅文化與俗文化碰撞的案例。全國49位院士和108位建築師聯名反對法國建築師安德魯設計的“大鴨蛋”方案,認為方案是“形式主義”,“切斷文脈”。群眾對國家大劇院是認同的。在全國評選中大劇院進入北京當代十大建築名單。在全國1400多萬人網絡投票評出的新北京十六景中,大劇院赫然有名。十六景中,當代建築只有四座,另三座是鳥巢、水立方和歡樂谷。可見,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審美觀有較大差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