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民國國會舊址圓樓修繕完工

民國國會舊址圓樓修繕完工

日期:2016/12/14 21:34: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新華通訊社院內,有一座被稱為“圓樓”的二層小樓,這裡曾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一屆國會的舊址。歷經百年滄桑巨變,圓樓已於日前修繕完工。

    雖然名為圓樓,但從外觀看去,圓樓其實是個二層磚木小樓,因為樓內北部是一個橢圓形的會議廳而得名。1912年3月中華民國初年國會召開時,這裡是當時北洋政府總統和議長開會的地方,200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國會舊址圓樓修繕完工

    歷史上圓樓曾多次修繕,此次修繕於去年12月立項,耗時約5個月,由北京房地集團房修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修繕任務。

    “作為專業的古建修繕企業,我們采用的修繕方案是,保持建築的總體布局不變,對建築按照原狀進行修繕。對於建築內部設施,則進行更換,滿足現代使用需要。”負責此次修繕的項目經理魯為介紹。

    由於圓樓的建築風格是民國時期的,因此施工難點集中在傳統工藝修繕部分。

    “因為此前經歷過多次修繕,圓樓外牆一些區域覆蓋了水泥砂漿或塗料,我們看不到牆體裡的情況,對房屋的結構現狀和安全等級也無法了解。”魯為介紹,施工隊伍將這層覆蓋物剔除後,發現圓樓使用的牆體材料質量比較低劣,有大量磚渣、半磚、七分頭。“當時的建築正處於傳統古建向現代建築的過渡時期,工程材料、設計水准都比較低,施工質量比較不盡如人意。”

    出於保護牆基的目的,對於可以更換的牆體部分,施工隊伍采用傳統工藝,對原磚存在風化破損的地方進行挖補,而那些不能替換的牆體部分,根據建築物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固。

    此次修繕前,圓樓的門窗已變成現代鋁合金門窗。為了恢復圓樓最原始的風貌,施工隊伍找到當年的老照片,從歷史的光影裡確定了當年的門窗樣式。

    修繕後的圓樓,樓外灰磚紅窗,低調樸實。樓內深紅木樓梯踩上去咯吱作響,橢圓會議廳則粉刷一新。據了解,修繕後的圓樓將作為新華社老年活動中心,繼續發揮作用。

    圖為:日前,位於西城區佟麟閣路62號新華通訊社院內的民國國會舊址圓樓修繕工作完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