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九華山的佛教建築藝術

九華山的佛教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5 0:52: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安徽南部的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所在之地。走進這蓮花佛國的山門,極目所望,發現這裡所有的寺院與普通的皖南民居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寺院、尼庵與民居好像只有用顏色才能區分。在這裡的寺院中也總能找到黛瓦、天井、馬頭牆,木雕這些鮮明的徽派建築特點。

  九華山的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這裡有一種窗戶叫做檻窗,一般的大型建築上面,或家庭建築上面都有這種檻窗。寺廟也結合了徽派。為了采光的需要,寺廟窗戶比較大,有玻璃。還有一種窗戶,這個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檻窗,再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築中叫做泗水歸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個屋檐落下的水仍然歸到明堂裡,天井的作用是通氣、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裡,所以雖然是寺廟,但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築融會在一起。

  九華山的建築,除了粉牆、青瓦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牆體高大的馬頭牆。在鄰家房屋失火時能夠阻擋外面的火勢,保護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牆。

  像九華山的祗園寺,始建於明代,擁有一百三十余間寮房,是九華山規制最為齊全,規模最為宏大的叢林寺院。佛家所講的“叢林”,即“十方叢林”,是以南北東西四面和八角,再加天、地為十方,形容僧人眾多如林木叢聚之意。然而,如此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它的山門卻並不富麗堂皇,只開了一個歪置的小門。這是為什麼呢?

  走進歪置的山門,穿過天王殿,沒有直接看到想象中的大雄寶殿,而是要沿著一條斜向的路拾級而上,會猛然發現原來大雄寶殿就在身旁!

  稍有佛教建築常識的人會立即發現,祗園寺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和藏經樓等十余座建築及其他殿堂均未按照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中軸線對稱的模式來布局。從建築格局上看,我國建築群體的平面布局,多為均衡對稱,設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一般佛寺的建築,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這是世界聞名的故宮,是中軸對稱式建築的典型。這樣的建築模式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然而在祈園寺卻絲毫看不到這樣的建築方式。

  是什麼讓古人把祗園寺建造成如此的形式,這裡有什麼講究或是某種用意嗎?

  由於山勢的原因,祗園寺並沒有建成傳統的中軸形式。由於大雄寶殿是佛教裡最重要的建築,當時的人們則依山就勢,把大殿建在高高的台階上。從山門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寶殿,等級的上升,也是比喻僧人修行品位的提升。

  從建築方面講,這個寺院,主要是都綱式建築,自由都綱式建築,以大雄寶殿為都,以周圍的附式建築為綱,所以,您會看到大雄寶殿的周圍有講堂,有禅堂,有僧寮,有課堂等等,圍在大雄寶殿的周圍。所以講,這叫都綱式建築,是九華山祗園寺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巖構成,這裡地形復雜,山多地少,建築用地狹窄,修建房屋必然要依山就勢。而建築在花崗巖山崖上的寺院,也就成為懸寺。

  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始建於明代,同祗園寺一樣,也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這座寺院修建於摩天嶺上,如一座古老的城堡,布局曲折幽深、氣勢恢宏壯麗。從不同方位觀察百歲宮時,會赫然發現在每一個角度看到的樓層竟然各不相同。從山門的這個方向看只是一層樓,大殿的廂房是兩層樓,然而從後門看,則是一座高達55米的五層樓。

  在百歲宮大殿中,在佛龛之下有一塊天然的山石,它被稱為龍頭石,原本是這座山峰的最高點,當年人們修建百歲宮時,就巧妙地把它利用為大殿的基梁。目前這座寺院供奉著無暇僧人的肉身。

  在九華山,還有眾多像百歲宮這樣建在高山之巅的寺院,它們統稱為高山玄寺。而位於海拔1306米峰頂的天台寺就是其中最高的一所。從山腳到天台寺單程有15公裡,要先乘坐索道來到天台峰西側,然後步行上山。天台寺,始建於宋代,後來又經過多次重建、修整,這座寺院巧妙借助山梁的凹陷處構造,與周邊峰、石、洞融為一體,站在天台寺前遠可眺黃山長江,近可望整個九華街,百歲宮也在它的腳下。

  這是位於天台峰半山腰的吊橋庵,又名天橋寺。這座吊橋古時候是木橋,1985年才改建為現在這樣的單孔石拱橋,橋身由條石壘成,長15米,寬2.5米。橫跨兩峰之間,上掛巖壁,下臨深淵。橋面即為天橋寺長廊,寺建在橋上,橋建在寺內,故名天橋寺。

  與九華街一山之隔的闵園。是一個特殊的村落,那裡有眾多的尼庵,有許多比丘尼在此修行和生活。這裡的庵堂相對前山的寺院來講,規模比較小。一般都是中堂供佛,兩側的廂房為比丘尼坐禅、起居的地方。

  這裡的庵堂多數都采用了皖南民居的建築模式,粉牆黛瓦,雕飾精良,部件小巧。這裡的比丘尼也和普通人一樣,在屋後的庭院裡栽種著蔬菜、糧食。在這裡,幾乎無法分辨寺院、民居的區別。

  佛教戒律和規矩要求比丘和比丘尼不能在同一座寺廟、同一個道場修行。闵園自然就成了喜好安靜的比丘尼們居住、修行的首選之地。

  穿過九華街往上禅堂的路上,這裡的許多寺院、庵堂像祗園寺一樣,在當初建造時,山門都似乎有意無意的朝向某個方位。在九華山的聖地——肉身寶殿,那裡供奉著地藏菩薩的肉身,去肉身寶殿朝拜是每一位攀上九華的修行人和香客的夙願。而上禅堂就位於這條路邊。從外觀上看,上禅堂並不起眼,但它卻是一所全國重點寺廟,在建築上它完美地結合了皖南民居和佛教寺院的特點,別具一格。

  從外表看去,上禅堂和九華山大多數寺廟差不多,然而當上禅堂住持釋果卓帶領我們走進不起眼的山門,看到的竟然是高10米,寬14米,同樣是徽派建築的四落水屋頂和天井。這樣建在大殿中的天井卻是在寺院中極為少見的。而正殿橫梁上的三層浮雕,更是上禅堂的特點。

  整個九華街坐落在小盆地裡面,其中最大的建築,化城寺在盆地的最中間,這個化城寺在盆地的最中間,它面南而居,而且最高,顯示這個佛的尊嚴,顯示菩薩的尊嚴。

  然後周圍這些小的寺院,在九華山稱它為72家僚房,所謂寮房就是化城寺的附屬建築,這些僧人們、和尚們以及寺院裡面的雜役們,居住在小寮房裡面,為了突出顯示化城寺的尊嚴,在建寮房的時候,上寮房的門朝化城寺開著。

  這就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寺——化城寺,公元401年,金喬覺,也就是後來人們所敬拜的金地藏菩薩,創建了這所九華山最早的一間寺廟,以後,一座座寺廟才像蓮花瓣兒一樣綻放在整個九華山上,形成今天規模宏大的地藏道場。

  今天,這座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寺院,香火依然旺盛。同時,作為歷史文物館,它也記錄著九華山的過去和今天。

  在化城寺,一種九華山極為少見的,裝飾性的形式,那就是藻井。作為九華山的開山祖寺,他的地位相當高的,在九華山的建築當中,總共有六口藻井,化城寺就占了五口藻井,第一進是穹廬式的,第二進是斗拱式的,第三進是三尊大佛,前面三口藻井,兩邊是穹廬式的,中間一個是九龍戲珠,還有一種說法,如果達不到這種品級是不可以用藻井的。因為化城寺是開山祖寺,九華山四大叢林當中,他是總叢林,也就是說在四大叢林之上,所以說,他的地位、他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在海拔五千米的高空觀察整個九華山,可以看到它的形狀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在中國人的眼中,盛開的蓮花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著純淨與和諧。而佛教中的蓮花,常被比喻為真如佛性,為達到更高的境界,修成正果。

  九華山人會讓每一位來到九華山的游客感受到蓮花的精神,不論是在過去、今天、還是未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