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明朝古宗祠殘敗不堪成危房 曾出租做印刷廠又多次“受傷”

明朝古宗祠殘敗不堪成危房 曾出租做印刷廠又多次“受傷”

日期:2016/12/15 1:17: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一則帖子在網上傳播引發南寧網友熱議。帖子稱,南寧市七星路一巷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祠堂——宗聖源祠,由於年久失修,變得殘敗不堪,成為危房。網友紛紛發表評論,對這一現象表示痛心。不少網友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古建築越來越少,他們呼吁對這個古祠堂進行有效修繕,讓這座市一級保護文物古祠堂能夠早日恢復原貌。記者就此情況向相關部門反映,青秀區文化館回應,維修立項已通過,即將對宗聖源祠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原貌維修,恢復古祠堂本來的面貌。

 

  網友痛心




  明朝古宗祠殘敗不堪成危房

 

  根據網友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七星路一巷25號,看到了這個隱藏在一片高樓民宅中的古建築。該建築外圍圍了一圈藍色圍板做保護,其中一間房屋已經坍塌,只剩下一面牆和破爛的屋頂,幾根支柱孤零零地立著。如果不是大門掛著“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宗聖源祠”的牌匾,以及“文物保護守法提示牌”,根本看不出這是南寧市一個一級保護文物。

 

  推開大門,只見300多平方米的屋內雜草叢生,大量磚瓦和木材堆放在地上。3棵有四五層樓高的大樹生長在房裡,其中的一棵大榕樹緊貼著牆壁生長,把牆體的青磚都撐破了。房頂的黑瓦掉落不少,滿地都是破碎的瓦片。腐蝕的屋梁上,雕花已經模糊不清,一些被撬起的石板胡亂地堆放在房子四周,整個祠堂顯得滿目瘡痍,已經成危房,令人不禁惋惜。

 

  記者在查看期間,遇到了特地從桃源路趕來拍攝的胡先生。胡先生說,自己昨天在網上看到了關於明代古建築變成危房的消息,就趕來了解情況。親眼看到這個古建築變成如今的模樣,他覺得特別痛心。他認為現在的古建築越來越少,有關部門應該重視文物的保護,將這個古祠堂修繕完好,讓市民可以感受到古建築古樸、美觀的造型。

 

  缺乏維護




  曾出租做印刷廠又多次“受傷”

 

  記者了解到,宗聖源祠2010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古祠堂是何時修建的?又是如何變成現在模樣的?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附近民宅找到了曾氏23世裔孫曾昭。

 

  曾昭告訴記者,這個祠堂是曾家的祖先在明朝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為了祭祀祖先而集資興建的,在清朝的雍正、乾隆和鹹豐年間曾經多次進行擴建。整個建築呈現清代風格,是三進兩天井布局。主體是磚木結構,柁墩、斗拱等木雕構件遍布房內,顯得美輪美奂,是曾氏後人聚集商議事情的場所。

 

  據曾昭介紹,他們家族生活的這片區域原來叫做古城村,1953年後,祠堂歸屬於古城大隊,作為集體使用,所以沒有辦理土地證。為了創收,大隊曾經將祠堂租給私人老板開辦印刷廠。由於缺乏維護古建築的意識,對房屋整體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直到2010年祠堂因年久失修,主屋上的瓦都掉了,屋頂也漏水了,私人老板才退租。

 

  曾家族人曾經多次想對祠堂進行維修,但宗聖源祠作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在修繕時要使用特殊的原材料來保持文物的原狀,所需費用比普通建築施工要高得多,曾家族人無法承擔這項費用,就想到以招商形式,讓一個企業出資250萬元,對祠堂進行修繕。

 

  曾家族人將其他舊建築拆除,將拆出來的青磚、黑瓦和斗拱、木梁提供給這個企業,用於修繕祠堂。誰知施工人員將屏風、梁托等木雕裝飾構件拆下後隨意擺放,造成這些物品有不同程度損壞,一些愛護文物的居民很痛心,將這個情況向文物部門反映。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現場調查後,確認祠堂內施工人員為非文物維修人員,緊急責令對方停止對祠堂的破壞,維修工程被叫停。

 

  部門回應




  維修立項已通過,有望年底修繕

 

  眼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祠堂越來越破敗,在雨打風吹中搖搖欲墜,曾昭和其他族人很是焦慮。他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希望宗聖源祠能夠修繕完好,可以保存下來。

 

  10月14日,記者就這個情況向青秀區文化館反映。文化館館長彭志偉告訴記者,就宗聖源祠的情況,在2013年,青秀區政府、青秀區文化部門多次開展協調會,討論解決方案。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由青秀區文化部門落實修繕事宜。由於宗聖源祠是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方案必須要提交市一級部門審批、同意,逐級申報審批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上文物的維修需要有資質的公司來設計,當前南寧市只有一家公司符合要求,所以也需要時間來溝通。設計方案出台以後還需要報市文化局審批。現在,這些方案都通過了,有望在年底對宗聖源祠進行維修。

 

  彭志偉介紹,維修宗聖源祠大約需要投入320萬元維修經費。屆時,古祠裡的雕花、雕梁等工藝結構將按照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原貌修復。他們還將在近日和曾家族人代表一起商量修繕事宜,同時對修復完善的宗聖源祠共同簽訂保護條約,完成共同維護文物工作的約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