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營造做法》填補歷史空白
日期:2016/12/15 1:21: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30多年來,在新型鋼筋水泥建築的沖擊下,曾經與人類不可分離的木構建築似乎退出了歷史舞台,傳統建築行業老一代藝人開始銳減,而新隊伍難得繼起,千百年傳承的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記者於6月13日獲悉,由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編寫的《古建築營造做法》(山西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一部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著作,讀者只要認真閱讀、仔細研究,多加實踐,即可掌握古建、雕塑和彩繪等方面的不少做法。
全書分為建築篇、雕塑篇,涉及古建築營造、彩繪及石雕、磚雕、木雕、泥塑等,詳細記述了作者主持設計、施工的代表性工程重建五台山清涼寺和整修補塑殊像寺塑像的兩個實例,並公開了他繪制的部分施工圖紙。“它是一本教科書,它的出版既打破了過去民間藝人技術傳承保守的傳統,填補了民間技藝傳承缺失的空白,又挽救了在新型鋼筋水泥建築沖擊下中國古建築型制的歷史命運。”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著名佛學家崔正森對此作出高度評價。
胡銀玉,1946年生,山西定襄人,從事古建築設計、雕刻、塑像和彩繪等工程40余年,由他設計雕刻的萬榮縣“飛雲樓”、介休“襖神樓”等古建木雕模型,多次分獲國家級模型金牌獎、特別獎等,其模型還曾代表中國分別參加過德國、意大利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他本人因此受到中央、省領導的接見。本報曾於2004年對他進行過獨家人物專訪。
他告訴記者,過去大多數技藝只是身教言傳往下延續,因而沒有留下有關技術做法的文字記載,為了使這千百年來先人相傳的木建築工藝不在我輩失傳,以致出現藝術斷層,只希望把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技藝繼續流傳下去,使熱愛此項事業的青年得到一些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