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築達兩萬八千余處 存量最多
日期:2016/12/14 11:21: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9月8日召開的第十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啟動儀式上獲悉,近年來,山西的文物工作又出現新成績。
人類文明和華夏文明起源在山西有重大發現
山西位於黃河中游,是人類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山西人類起源和文明起源的發現和研究上,呈現出獨具特色的三大亮點,就像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講的“三個一”:一縷曙光、一堆聖火、一座都城。
一縷曙光——世紀曙猿:地處山西南部的垣曲盆地,是中國第三紀地層和哺乳類動物的發祥地。自1916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此地發現了中國第一塊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以來,科學家對這裡的考證一直沒有停止。1983年之後,尤其是1994年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在此地又相繼發現了一些偶蹄類頭骨化石、世紀曙猿下牙床和跗骨化石。研究認為,垣曲發現的世紀曙猿腳跗骨、下颌骨化石,在一系列性狀上都顯示出猴類、猿類以及人類的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是距今4500萬年前的靈長類動物,被命名為世紀曙猿。
曙猿的意思即“類人猿亞目黎明時的曙光”,也就是人的遠祖、世紀曙猿迎來了他們即將演化為人類、主宰這個世界的曙光。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曾發現於北非法尤姆,距今約3500萬年。而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據此可以說,人類和猿最早的祖先應該在中國、在山西。
一堆聖火——西候度遺址: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南部黃
河北岸的芮城縣西候度村,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的考古學家發現了西侯度遺址。其後至今,中外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聯合,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又不斷獲得了石制品、燒骨和帶有切痕的鹿角等文化遺物。盡管發現的石制品上的人工痕跡由於河流搬運埋藏而變的不很清晰,燒骨和帶有切割的鹿角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它們發現的意義十分重大,他們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備了人類制造石器的成份,遺址中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燒骨的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距今180萬年前。
一座都城——陶氏遺址: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的襄汾縣,是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點,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
從1978年至今近40年來,陶寺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倉儲區、王族墓地(王陵)、觀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業作坊區、庶民居住區構成,興建與使用的時代為距今4300至4000年,表明當時的臨汾陶寺已經形成一個早於夏王朝的政治權力中心。
陶氏遺址發現的集觀象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象祭祀台,被認為是世界考古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扁壺上朱書陶文被認為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貴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玉石钺,顯示出王權在陶寺遺址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恢宏的王墓與眾多的平民墓葬,以及貴族與平民在住宅位置、規模和地基處理技術上的差別,體現出陶寺遺址社會的金字塔式結構,部分學者認為這是階級對立的表現。
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相吻合。後世歷史文獻、當地民族志資料、地名甚至方言等,都共同指向堯都在晉南臨汾一帶。所以,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的都城。雖然對於陶寺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的性質和功能還無法下定論,但堯都正通過考古發掘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古建築保護
山西現存各類古建築多達28027處,是我國古建築存量最多的省份,古建築保護向來備受國內外廣泛關注。
一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該工程是“十一五”時期國家文物保護重點工程,也是我國文物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自2008年開工以來,國家共投入59535萬元,用於山西省南部4市35縣的105處元代以前建築本體的維修保護、保護規劃編制、資料收集和模型制作以及竣工報告編制和附屬文物的保護等。截止目前,已完成78處,其余27處項目正在實施,將於2015年底前基本完工。南部工程的實施,使山西省也是我國古建築遺存精華,得到了科學有效的整體保護,同時也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古建築保護和研究專業人才,推動了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是古建築保護理念的變化。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總結多年實踐經驗,山西注重在古建築保護工作上實現三個轉變,即:在保護理念上,由搶救性保護為主轉向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重,使保護工作由被動逐步轉向主動;在保護方法上,由單一的實體性保護轉向以實體性保護為主兼顧數字化保護的方式,使傳統保護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在保護資金籌措上,由單一的財政投入為主轉向財政和社會力量多方投入的機制,努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保護格局。
三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山西對全省古建築保護有一個基本規劃:一是從今年開始到“十三五”末,全力籌資15億元,用於235處國、省保木結構古建築搶險維修,做到全覆蓋。二是爭取延伸到所有市、縣保單位元代以前的古建築,“十三五”期間也搶險維修到位。三是市、縣兩級要進一步落實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在古建築保護上做到“三有三防”, 即有人、有錢、有規劃,防火、防盜、防破壞。
紅色及抗戰遺存保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9月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隆重召開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紅色和抗戰遺存的密集區域。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紅色及抗戰遺存3800余處,其中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14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734處,著名的如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遺址、平型關戰役遺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等。近年來,中央和省財政安排了9623萬元用於紅色及抗戰遺存的保護,如磚壁和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潞城北村八路軍總部舊址等。2015年又投入1500萬元,對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展陳進行了改造提升,7月1日已經對外開放,受到廣大觀眾好評。
長城保護
山西是長城資源大省,現存歷代長城總長度1401.23千米。其中,明長城牆體470段,總長度896.53千米;明以前早期長城牆體298段,總長度504.7千米。近年來,國家和省政府先後投入7400余萬元用於山西省長城保護,組織開展了長城資源調查,全面掌握了長城的各項基礎資料,開展長城重點段落保護標志的豎立,配備長城保護員131名,劃定並公布了94段明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對長城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注重發揮長城在旅游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中的積極促進作用。
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
“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全國共有270處國保、省保集中連片傳統村落列入國家文物局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和利用項目,山西省有13個村名列其中,其中介休張壁村、沁水湘峪村、窦莊村列入首批試點項目。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投入9171萬元用於試點村落的保護和整治,整個工程進展順利。
可移動文物普查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啟動以來,截止目前為止,全省共有233236件/套(1499325件)文物數據登錄到普查平台上,已有76家文物收藏單位完成了本單位文物數據的登錄工作。山西省始終將普查工作的質量控制貫穿於全過程,普查工作質量一直名列全國前茅。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