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宋墓出土文物系列解讀:螭龍圓璧,從廟堂重器到文人玩物
日期:2016/12/14 11:42: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黃巖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一件紋飾精美的物件,因不清楚它的材質而倍感困惑,至今尚未命名亮相。這是一件單面刻有螭龍紋樣璧狀物,外徑64毫米,內徑20毫米,厚12毫米。它置於墓主人頭部的左側入殓,璧面有一處開裂。出土時受水浸潤,像一團泡軟的膠墨,通體漆黑,寒光森森。 專家們對它的材質一時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只是根據它的表象特征,初步估計為墨或炭晶。趙伯澐墓的發現轟動之後,其隨葬的投龍玉璧,水晶環佩,蓮花紗袍、雙蝶绫衫等精美的絲織品,一個個受到媒體關注而華麗亮相。只有這件黑不溜秋、軟不拉幾、混沌不清的東西像招嫌受棄的丑小孩,躲在角落獨自黯然神傷。 相當於一塊相同體積餅干的重量 9月9日,央視《國寶檔案》欄目組采訪攝制趙伯澐墓出土文物,這件螭龍圓璧才第一次接受媒體拍攝。借此機會,筆者有幸近距離觀察並觸摸到這件珍貴的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一再說明提醒,這件文物質地松散,極其脆弱,一定要小心取放。 所有安全措施就位之後,筆者小心翼翼將之置於手心。圓璧極其輕巧,相當於一塊相同體積餅干的重量;璧面有5處不同深度的細小裂縫,表面殘留有疑似受輕薄的黑漆處理過的痕跡;其質地類似於棕榈樹木質,松散而非緊密,感覺稍有重壓就會使其凹陷、變形、崩碎、脫落。手拿這個一觸即潰、一抖即散的東西,著實讓人感到惶恐不安。“自殺謝罪”的故事話音剛落,恐懼之感倏然升騰。 一條螭龍的藝術造型在璧面外徑、內徑兩條線條間蓄勢蟄伏。龍身簡化成遒勁的線條,呈S形盤纏,龍尾分叉漫卷。四肢肩胛較為寫實,肌體緊繃有力,如猛虎下山,其勢若奔。三爪造型的前足作匍匐狀,後足左伸右屈分跨大氣,隨時騰空而起。首部較為獨特,面腦類虎似貓,雙目圓睜,兩耳碩大,口叼其尾。這個造型取俯視角度,為趴臥之態。像一只憤怒的小狗原地轉著圈兒,急躁地追咬自己的尾巴,呈露出龇牙咧嘴的猙獰瞬間。螭龍圓璧為有規有矩,莊重嚴森的禮器,這一世俗的刻畫是否保留了當年匠人那份未曾泯滅的童心呢! 留有一道道刻畫的痕跡 圓璧以深浮雕琢刻,多處還留有一道道刻畫的痕跡。 螭龍整體作蔓草紋樣造型,尤其龍尾作四股分叉舒展誇張相背漫卷,是典型的中古流行的“忍冬草葉”圖案,稱之為“忍冬紋”。這種卷草式樣的花紋從敦煌壁畫中纏枝漫卷開來,裝飾著南北朝至唐朝的藝術天空。 忍冬紋通過織錦這個媒體“圖行”於絲綢之路,人們最先把來自西方的各種草葉紋樣的統稱為“大秦之草”。(“大秦”原是兩漢時期對羅馬的稱謂。)而“忍冬紋”是“大秦之草”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曾幾何時,匠人們將它吸收創造,成為完全中土化的各種樣式的纏枝卷草。 曾經一度,不少學者把忍冬與我國特產的半常綠纏繞木質籐木——金銀花扯上關系。揚之水在《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P84作了這樣的澄清:“所謂忍冬紋,它在中土的裝飾藝術中,最初只是外來的一種圖案中產生的幻想葉子,而並非某種特定植物的寫實,與中國原產的忍冬亦即金銀花更是毫無關系。因此我們如果對它作客觀陳述,毋寧捨忍冬這一似是而非的名稱而仍概稱為蔓草或卷草。” 螭龍造型是古代漢族傳統裝飾紋樣 圓璧上的螭龍造型,是古代漢族傳統裝飾紋樣。百度百科作這樣的解釋: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 古人把龍神敬畏、生命崇拜、天地佑護、幸福祈願一並幻化成一個民族集體意識的圖騰之物,在王者的圓璧重器中纏繞、盤旋、翻滾、穿越、咆哮、飛騰——螭龍、螭虎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符號,代表神武、力量、權威、王者風范。 龍吟虎嘯的螭龍叱咤縱橫幾千年。 它和厚重繁缛的饕餮一樣,仿佛透過久遠的年代,仍然能夠傳達給我們那巫的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質性格,是“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商頌》)的年代,是仍然未脫原始的野性的年代。它以狂暴的生命原始沖擊力創造著詭異而華麗的器物,糾結著繁復炫目的紋飾,糾結著神秘、恐懼、莊敬、奇想的熱烈情緒,是對大自然的力量懷抱著崇拜與畏懼之情的初民,在如狂的祭禮中對一切未知因敬畏與好奇而發出的符號似的頌歌(蔣勳《美的沉思》P36)。 螭紋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若就細部而言,頭和爪已不大像龍,而吸取了走獸的形象,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圖案設計,尤其是螭尾可以漫天纏繞,隨處舒卷,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用螭龍紋來裝飾長邊,充填方塊,卷轉圓弧,皆可熨帖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用於房屋門窗、家具、瓷器和服裝。 受復古風氣的影響,宋代大量出現螭龍紋裝飾紋樣。如宋定窯以印花、劃花手法在瓷盤、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裝飾螭紋。 佩在腰間犀角帶上的一個裝飾物件 從圓璧螭龍圖案的雙肩上聳,前腿彎勢柔軟,作向前同時伸出的爬行;後足一彎一伸,呈矯健有力之勢;尾部數股分叉彎曲等特征來分析,為宋元流行的樣式。明顯有別於漢至魏晉時期螭身有凹孔、圓圈紋、竹節紋、毛發紋的特點。由此,可斷代為宋。 這件螭龍圓璧是趙伯澐的收藏玩物,還是作其他什麼用途呢?從它輕盈的份量來分析,不可能當作以重量來壓制裙袍的玉環绶來使用。中國歷代對官員的穿戴有著嚴苛的制度,服裝、冠、帶、笏等都有色彩、數量、材質上的規定。黃巖博物館羅永華考證宋代品官章服制度,七品以下的官員,著綠色服,戴三梁冠,佩黑銀及犀角帶,無魚袋,執木笏。趙伯澐曾是前平江府長洲縣丞,從八品,也就是現在江蘇蘇州一帶的一個副縣長級別的官員。由此來判斷,這個圓璧可能是佩在腰間的犀角帶上的一個裝飾物件。 筆者還發現,它干燥後的質感與1978年江蘇武進村前蔣塘5號宋墓出土的“中興復古”香餅的質地、色彩十分相近,連裂痕的形狀也極為相似。那麼,它是否就是一塊造型精美的香料呢?!這些還有待專家學者作進一步的考證。 成為文人士子賞玩的器物 收藏熱始發的宋代,圓璧才開始成為文人士子賞玩的器物。然而在此之前,圓璧則是帝王將相使用的廟堂重器。玉是王者的專屬之物,從漢字的組合來看就可見一斑。“王者加一點為玉,為王者才能有玉;白玉為皇,只有皇上才能擁有白玉”。 中國玉禮器中,較為廣泛使用的是圓玉。圓玉按其用途可分為璧、瑗、環、玦四種。在漢代及漢代之前的歷史活劇上,四種圓玉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道具”,在君臣關系,人事處理上起著不同的作用。玉璧,在貴族朝聘,廟堂祭祀,喪葬禮儀等使用上都有嚴苛的規定;玉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見諸侯,諸侯召見卿大夫或士的時候,都要命人拿著玉瑗,以為信物;玉環,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許回復任;玉玦,則表示君臣關系已經斷絕,返回無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邊境,或遠離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離開),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在他的《璧·小物件寫下大歷史》文章裡說:“雖然只是一個小物件,但它在歷史舞台上反復出現,甚至影響、改寫了歷史。”文獻中,“陰裡之謀”(又稱“石璧謀”)、“和氏璧”、“完璧歸趙”等故事是對玉璧的價值最生動的演繹。來源:台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