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巴蜀陶樓文化及藝術價值的剖析
日期:2016/12/15 0:40: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編者按:本土藏書家半閒先生,長期從事漢代陶器的收藏與研究,其以陶俑與陶樓為主的精美藏品可謂洋洋大觀。本文是他對漢代巴蜀陶樓文化及藝術價值的梳理與剖析。
漢代微縮陶樓被稱為“古建築活化石”
居有所,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訴求之一。
建築形態的所有變化,本質上都皆因人類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起。對營造法式的不斷探索,也堪稱先民最偉大的藝術創造活動。
經由漢代定型的中國傳統建築模式,直到今天也沒有發生質的改變。“秦磚漢瓦”裡,承載著前所未有的輝煌—以木構為主、土木結合的各類樓閣式建築體系的初步形成和普及,是漢代在建築史上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走向成熟的標志。
然而兩千年後,漢代木構建築實體已蕩然無存。
所幸,漢代崖墓石刻、畫像磚石和明器陶樓,都有對木構建築局部與建築組群布局的仿真描摹,都足以佐證史籍的記載,凸顯出作為建築活化石的意義,豐富我們對漢代建築的認知。
收藏是對起源的懷念,也是對真確性的執迷。隨著考古發掘和建築史研究的發展,漢代微縮陶樓正越來越受重視,並成為世界各地博物館爭相收藏的珍寶。
漢代木結構建築體現“天人合一”理念
其實,高屋建瓴的樓宇並非漢代建築的普遍形態。但漢代先民普遍有“仙人好樓居”的認知,建築也因此融入了“天人合一”理念。營造技術的進步,更使貴族豪強們的高樓夢有了變現的可能。
相對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中國經由漢代定型的建築體系最大特點有四:一是以木結構為主;二是空間單位“間”以四根立柱加橫梁和豎枋構成;三是立面由台基、屋身、屋頂組成;四是就文物價值而言,陶樓無論在建築的立體形態還是裝飾細節等方面,都提供了比文獻和畫像磚石更為直觀具象的參考。
漢代巴蜀陶樓賞析
漢代樓宇建築大體分為庭院式、樓閣式、干欄式三大類。此三類建築形態的陶樓,全國各大區域皆有出土,唯干欄式建築中的吊腳樓僅見於西南地區。漢代既有的這一建築形態,直到今天也屢見於西南城鄉。
干欄式吊腳樓,其主要特征是建築第一層樓面與地面之間有一個架空層。這一建築形式具有的優越性能,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吊腳樓產生的背景,前人早就考證:《舊唐書.南平僚傳》“土氣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皆樓居,登梯而上”。
下列漢代陶樓,皆為巴蜀吊腳樓典型形制,地域特色明顯—多為底層架空的多功能建築。這是天府之國先民“食有余、居有所”生活的真實寫照?還是他們對這種美好生活的願景?很難說。但這些珍貴文物,卻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漢代巴蜀建築的構造精華。藉此,我們有了對彼時社會生活的穿越想象空間。
所有逃過時間之劫的古物,都是前世的記號。我們身邊的古建,卻在加速消失。但願這些先民的遺存,可以屏蔽塵世的悲涼與無奈,帶我們參悟生命的短暫與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