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建築身份證都應該成文保契機
日期:2016/12/15 1:20: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今年以來,安徽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積極貫徹實施《關於加強徽派建築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大力推動有關市縣對徽派建築實施普查建檔,防止損毀流失。徽派古建築都將擁有特制的“身份證”,嚴厲打擊走私、盜竊和違法買賣徽派古建築及其構件、附屬文物的行為。
古建築將擁有特制“身份證”,目的是摸清古建築的前世今生,以便更好地進行保護。對這樣的舉措,無疑是值得贊賞的。這樣的古建築“身份證”不僅值得鼓勵,更值得推廣。須知,除卻古建築外,還有更多的“古文物”,它們同樣需要保護起來,需要為科學研究貢獻出自己的價值。於古文物“身份證”而言,這個說法已經多次被提及,也早已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但遺憾的是,每次說法,皆有“將”字,這也使得文物“身份證”成為文物保護輪回的說辭,卻一直未能從夢想照進現實,那這對文物保護的積極價值,必然是“甚小”的。
眾所皆知,擁有“身份證”是文物保護的起點。只有對文物有了詳細的了解,它的具體位置在哪,屬於什麼朝代的,有什麼價值,對科學研究有什麼用等,知根知底了,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才能成為一種可能。不然,光談論文物保護,卻沒有具體的舉措,那於文物保護而言,其正向價值大抵可以忽略不計。
遺憾的是,這些年,盡管文物“身份證”被屢屢提及,但一直未能照進現實,這使得對文物的損害日益嚴重。某地要搞拆遷了,哪怕有名人舊故、故居,也不會繞道,使得不少古跡被毀;某地要申遺了,雖然某些古建築也有價值,但也要被毀了,因為不在申遺的范疇內……這些年對文物的損害,除卻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外,還有不少人為的損害。而這背後的意識,無非是經濟利益作怪,文物保護觀念缺失。
正是在這樣逼仄的現實下,更顯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就眼下而言,安徽為古建築特制“身份證”,理應成為文物保護的一個契機,而各地也應為當地的各種文物、各種古建築特制“身份證”,以便對這些“活化石”進行知根知底的了解,只有先了解詳情了,然後才能更好地進行保護,這是自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