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浙江理工大學學生用行動喚醒身邊的人文歷史記憶

浙江理工大學學生用行動喚醒身邊的人文歷史記憶

日期:2016/12/14 11:20: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這首昔日家家戶戶傳誦的歌謠,如今已湮沒在城市化的推進浪潮中。杭州的古城牆,如今只剩地名和石碑,但所幸歲月痕跡的背後,是不滅的古城文化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傳遞。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實踐小分隊,選擇追溯杭州十大古城門的文化作為自己調研對象,從查閱資料、宣誓出發,到踏訪每一個城門、了解和城門有關的人和事,大學生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保護古城門刻不容緩”的使命。
 

  尋找歷史之根
 

  大學生們探訪古城門的第一站,從找尋城門根兒的印跡開始。

  位於貼沙河畔的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嵌於慶春門城牆內,大學生們拾階而上,伫立城樓,眼望著還原的古城牆、城門和城樓,杭州的千年歷史,猶如長長的畫卷一一緩緩展開,勾起了年輕學子們對杭城歷史的追溯,讓思緒串連起了一個城市的悠長歲月。

  杭州古城門自南宋起便已存在。當時的皇帝趙構,為了抵御外侵,大量修建城牆。隨著時間推移,在歷經多次拆遷、損毀以及更名後,至明朝時,古城門最終保留了10座,分別是武林門、艮山門、鳳山門、清泰門、望江門、候潮門、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慶春門。由於城市建設之需,10城門相繼被拆除,另建石碑紀念,便有了今天的杭州十大古城門遺址。

  城樓上,興致勃勃的老人們邊看古城牆邊相互聊著天說:“杭州老底子的城牆就是現在的環城東路,過了這兒,就是城外,城牆外都是菜地和池塘。”“杭州的城牆歷史悠久,上世紀50年代還有,那是當時的人們住在城裡城外的區別……”

  小分隊的隊員們細細聽著,拿筆一一記錄,不時地拿出手機、相機拍照紀念。踏入陳列館,古代杭州的故事,徐徐展開。一張張舊照片、一塊塊古磚牆……我們仿佛在這本物化的歷史書中,與時空對話,與歷史對話。

  如今,這古色古味、古韻悠揚的巍峨城樓也成了人們讀懂杭州的起點。“這裡是杭州歷史的命脈,是杭州獨有的魅力。”小分隊隊員周介媛深有體會地說。
 

  贊歎文化魁寶
 

  尋跡的第二站,在鳳山門。和其他古城門的石碑記載不同,鼓樓旁、橫跨在中河上的鳳山水城門有著獨特的印跡——這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

  跟隨年輕學子,我們走進石磚古樸、有年代感的鳳山水城門。城門兩邊都已經斷頭,只剩下了中間拱形的一段,頂部還是城牆的形狀。轉到南面,就看到了刻在拱門上方的“鳳山水門”四個字。唯有水門靜靜地矗立在中河上,向來往的每一個人講述著隽永歲月。

  “為什麼是水門?這個水通往哪兒?”學生們不禁生問。

  杭州古文化研究者老金,聽說了大學生們的來意,樂呵呵地為他們做起了講解。其實,南宋時,杭州有5座水門,鳳山門就是其中之一。元朝開始,錢塘江水“自龍山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

  小分隊的成員們跟著老金一路走一路聊。“鳳山門外跑馬兒”,說的就是當年的情景——1908年,美國傳教士費佩德這樣記錄鳳山水城門:“鳳山門是一個雙重大門,旁邊還有一個水門,有大量運紙的船從那兒通過。”城牆的頂上,有一個轱辘,上面懸掛著籃筐。“通過這個籃筐,人們花大約一個便士的價錢,就可以把自己吊進城去。”

  如今,鳳山水門還是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最珍貴的閃光點。鳳山水城門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期原狀,成為研究杭州城池變遷的重要坐標。

  城門旁有2.2米高的浮雕圍牆上,雕刻著運河兩岸百姓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古樸有趣,浮雕分婚嫁、市井、碼頭、筆繪四個部分,講的都是城門邊的生活。大學生們細細觀察著城門周圍的每一寸城市肌理,興致盎然。
 

  共護古門未來
 

  “從歷史記載看,南山路一代為吳越、南宋都城以及元末、明、清杭州古城的西城牆沿線……”於是,大學生們順著以“黃金湖岸風景線”著稱的南山路,由南向北騎行,一站接一戰探尋沿線的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

  “‘古候潮門’的石碑在一個環島花壇裡,‘古清泰門’則被樹林團團包圍……”尋到如今的古城門石碑,大學生們既欣喜又惋惜——無論是哪一座城門,都已被一座座孤單的石碑所取代,仿佛孤獨地散落在杭城的角落裡。

  “現在住在古城門附近的居民,都不清楚古城門遺址的具體方位了,更別說知曉這些城牆的歷史積澱了。”探尋中,不少市民的話讓學生們頓悟,保護古建築,不僅僅是呼吁,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和行動。

  “我承諾,保護古城牆,不破壞、不亂塗、不亂畫,還古城門七彩未來……”大學生們連夜趕制了一批古今城門對比照,邀請市民、游客在精心制作的“虛擬城牆”上進行簽字留言,共同保護古城門文化,短短兩小時簽名數量就達到了200余個。

  在尋訪活動的尾聲,學子們紛紛寫下自己的感悟:“現在的古城牆、古城樓、古城門雖屬於新建還原,但是古城牆卻可以留下‘自古繁華’杭城的歲月履痕,使一個城市文脈得以傳承下去。懷舊情結,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城市的肌理在不斷演變,而不變的是那一段段深入人心的歷史。自覺珍惜一磚一石,守護一坊一街,這不僅是為了記住城市的過去,更是為了共築城市將來,許十大古城門一個七彩的未來。”

    (來源:浙江日報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黎曉昕 趙凱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