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的太炎精神
日期:2016/12/15 0:39: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浙江余杭,即今杭州余杭區,傳說大禹曾舟行於此,人們便以大禹之名(禹航)而命名余杭。近代余杭最著名的事件要算發現了良渚文化,最著名的人物要算誕生了有學問的革命家章炳麟。在杭州市西郊,余杭塘河西端廣垠的平疇田野之鄉,有一座古老的小鎮——倉前鎮。這裡便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誕生和度過青少年時代的地方。
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
太炎先生於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锢,袁死後被釋放。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辛亥革命前用犀利的筆鋒與保皇黨展開論戰,積極宣傳革命。辛亥革命後,竭力反袁,置生死於度外,曾“七追捕,三入牢獄”,寧死不屈。晚年致力於講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民族氣節激昂,竭力宣傳抗日。1936年病逝於蘇州,享年69歲,後墓移葬至杭州南屏山荔枝峰下。周恩來總理生前曾稱譽先生是“一代儒宗、樸學大師,學問與革命業績永垂史冊,是浙江人民的驕傲”。
余杭人皆以太炎先生和良渚文化為傲。太炎先生自稱余杭章氏,人亦稱他余杭章先生,魯迅等人則終身恭稱他為余杭太炎先生。
聽老一輩人講,太炎先生小時候就很聰明好學,6歲就會做詩。太炎先生出生在書香門第家庭,在父親和外祖父的教讀下,從小就對腐敗的滿清朝廷不滿。
關於太炎先生,在余杭人中有兩件廣為傳頌的小故事:
第一件,太炎先生從小就愛讀書,讀書時,不管媽媽和人搓麻將的聲音如何吵,都能在喧鬧聲中不受影響,在油燈下仍專心致志地讀書,仍讀得津津有味、旁若無人。深秋的一個傍晚,太炎先生在天井中專心致志地讀書,氣溫轉冷,其嫂叫他去穿一件衣服再讀,免得凍著。太炎先生便進屋去穿了件衣裳,仍出來,到天井中借光讀書。一會,眾人見到,都笑得前仰後俯。太炎先生被笑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茫然問道:“你們為什麼大笑?”眾人指指他穿的衣裳,太炎先生低頭一看,原來他穿了一件嫂子的花衣裳。
第二件,太炎先生去應試時,因在父親和外祖父的影響下對滿清王朝的腐敗非常不滿,於是就在考試試卷上寫了反對清廷的狂妄言論,被趕出了考場。為了發洩心中的不平,十幾歲的太炎先生,就敢想敢干,大白天點了一盞燈籠,在街上來回行走。見到的人都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大白天點上燈籠走路,太炎先生說,當今朝廷腐敗透頂,老百姓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所以大白天也必須點上燈籠行走。
太炎先生的研究一直被視為學術界的尖端,其學問深奧,出經入史,涉及諸子百家,既涉釋又涉道,尤其他的文字古奧,連魯迅先生也坦承“讀不懂,點不斷”,索解繁難,難倒了諸多大儒。新出的《章太炎全集》八卷,雖是請了國內一流專家點校,據說也錯誤成堆。太炎先生是他這時代著名歷史人物中,惟一沒有出齊《全集》的,因為整理他的著作太難了,對他的研究也因此日漸萎縮。作為古文經學的終結者,作為封建王朝的叛逆者,太炎先生如果沒有比同代眾儒更懂舊學、更有學問,怎麼能駁倒眾多封建衛道士?研究的是舊學,但他對當時一切進步的新學西學也如饑似渴地學習,並用進他的戰斗文章中去,這些西方譯語今天讀來也如閱天書,這一切都影響了他的學說的傳播。如今的余杭人未必了解他革命的一生,也未必了解他的小學、經學、史學、佛學、法學、醫學成就,但都以他為傲,高舉他的精神大旗,實在是很感人的。先祖父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始終勇於捍衛祖國與人民的利益,對祖國傳統文化負有強烈責任感,刻苦鑽研,成為一個有學問的革命家,使他擁有改造舊世界的足夠知識,成為舊文化的終結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敢於一輩子講真話,“為黨國講正經話,為人民說公道話”,因此得罪了許多政客與既得利益者,謗言也伴了他一生,多次被通緝、坐牢,卻沒有畏懼、妥協過。這百折不悔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大概是源自杭州傳統的“杭鐵頭”的氣概,也源自父親給他的家訓,“妄自卑賤,足恭谄笑,為人類中最庸下者,汝曹當知之”。
坐落在余杭臨平廣場上的與倉前街頭的太炎先生塑像,正每天在關注著他的後世子孫,並用他的精神激勵著他們,也一直在為他們祈禱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