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默默無語的中國古代古建築也懂禮儀

默默無語的中國古代古建築也懂禮儀

日期:2016/12/15 1:20: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默默無語的古建築也懂禮儀?中國古建文物專家研究發現,長者為先、主從有序的禮儀文化在中國古代的建築布局中極為常見,相沿傳承已達千余年之久。

    “這是對長者及宗教始祖的尊崇,是中國禮制文化的體現。”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說。

    他在六十多年的實地勘察中發現,盡管古民宅、寺廟的旁院數量和設置方位有所不同,但尊崇主體、旁側從屬的禮儀文化卻早已形成。在保存至今的古建中,不難發現遼金、元宋及明清等歷代建築多是如此。

    比如佛教寺院,供奉釋迦佛、彌陀佛等的殿堂始終位居中軸線上的主要部位,同時體量偏大。而菩薩殿、羅漢堂、天王殿和韋馱殿皆為從屬,或偏於前沿或置於兩側,體量多次於佛殿。至於方丈、僧侶、道人、居士、賓客和信徒等,除參拜和誦經,一般習經、坐禅、筵賓和生活起居多不占據寺廟中軸線以內的地盤,而是在寺院外圍兩側設立附屬小院,規模、體量亦顯著縮小。

    “在五台、峨眉、普陀和九華四大佛教名山,因分別是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四大菩薩道場,菩薩即佛之主體,在當地菩薩居主位都是很自然的事。”柴澤俊說。

    再如道教建築中,三清殿或老君殿始終位居至尊。玉皇廟中昊天玉帝殿,泰山廟、岱岳廟、東岳廟中的齊天大帝殿,後土廟、女娲廟、碧霞元君廟等女神廟宇中的聖母殿,以及關帝廟中的崇寧殿,純陽宮、純陽觀、呂公祠中的呂祖殿等,主神殿堂皆占據廟宇中的主體位置,體量、高程和等級皆處於極品狀態,而其他神祗多居於前沿、兩側等從屬地位。

    此外,柴澤俊還發現,一些頗具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的道觀和祠宇,多會在主神殿堂後另辟一區設置寢宮或娘娘殿之類,這種建築布局也值得注意。比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元建唐叔虞殿後即為寢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關帝廟始祖解州關帝廟崇寧殿後也設有娘娘殿(已毀)和春秋樓,關羽夜觀《春秋》像就塑於此。

    “這些廟宇的建置還沿襲著中國商周以來前朝後寢、前堂後捨的格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在古建築中的一種繼承和延續。”他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