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新阿房宮缺乏基本的歷史敬畏
日期:2016/12/15 1:20: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都西安計劃投資380億元再造“新阿房宮”的消息令許多人擔心,拆“新”建新的阿房宮是否又會成為一個燒錢的形象工程?(8月8日《半月談》)
“景區搭台,經濟唱戲”已經成為地方追求政績工程不二的法則,並以文化包裝和發展旅游名義,將“土地財政”和“經營城市”上演到了極致,無論是“重建洛陽”還是“曲江模式”,根本上還是“房產經濟”的翻本,依托於造景之名行房產開發之實,結果便是拆“新”建新的把戲玩了一遍又一遍。
在這種荒誕的模式中,真正的文物遺跡不復存在,仿制品卻接踵而至,至於什麼“保護式拆遷”“搶救式拆遷”之類的戲碼,上演了一出又一出。
計劃投資380億元再造“新阿房宮”跟投資千億建設“古洛陽”,或者投資建設“夜郎國”一脈相承,了無新意。但更令人糾結的地方在於,作為一個王朝衰落的象征,阿房宮的建設應當受到歷史的檢驗,以及公眾情感的審查與拷問。
唐代詩人杜牧筆下描述的“天下第一宮”是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的象征,權力的豪華與繁榮,映襯的是民生的艱難與痛苦,兩者之間存在非此即彼的對立。也正是因為如此,保留一處遺跡才會變得如此重要,那一場大火帶來的是千年的警示。
正如“重建圓明園”招致國人一致的反對,很多時候確實需要保留一些真實的印記,讓人們去正視歷史的教訓。同樣,當所有人都以“阿房宮”作為歷史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的新建之舉,豈不是公眾對情感的傷害,對價值的顛覆?
所以說,造“新阿房宮”之舉缺乏基本的歷史敬畏。忘卻歷史教訓,重建歷史恥辱,這無疑是一種無底線的行為,亦是權力異化和價值顛倒的瘋狂表現,建得越多越易失卻民心。
建議決策者們在作出決策之前,不妨真正到“阿房宮”遺跡上去感受一下歷史的回音,然後再深入基層聽聽民意,傾聽一下他們真實的訴求。帶著敬畏上路,方能不會在脫軌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唐代詩人杜牧筆下《阿房宮賦》描述的“天下第一宮”近期引起輿論關注。西安擬投資380億元造“新阿房宮”,被質疑是燒錢的形象工程。(新華網8月8日)
投資380億元造“新阿房宮”,這可是大手筆。不管這錢是政府融資還是商家投資,有一點需要厘清:即大項目與一個地方的民生、經濟發展休戚相關,捆綁在一起。既然如此,該不該造“新阿房宮”,其“話語權”不能由政府單方壟斷,而應有多方意見的博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對照《憲法》,像“新阿房宮”這類大項目是否上馬,人大的聲音不能缺席,人大的程序不能繞過。
現實卻是,在有的地方,一些項目是否上馬,往往是地方政府與公眾的博弈,頂多再有一些專家式微的建言,卻鮮聞人大的聲音。有些大項目動辄被曝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追根溯源,不是地方政府僭越人大程序胡作非為,就是地方人大充當“橡皮圖章”,反正少見人大代表登高振臂一呼,為民請命、代言。
再造“新阿房宮”是否會淪為“半拉子工程”,筆者不敢預言。但是計劃投資380億元造“新阿房宮”,地方政府聲音要有,專家、百姓的聲音要有,人大代表的聲音更不能缺席。
時下有些地方政府被指“不愛人民愛古人”,證據在於,原本捉襟見肘的財政資金不投入民生,而是樂此不疲地追尋“古人”,亂建遺址、塑古人像,似乎“古人”才是為官者的衣食父母。多年來,全國各地到底建了多少“假古董”、“人造景點”,枉費了多少錢財,這賬無人算清。投資數百億元就能將早已變為農田和村落的阿房宮遺址“復生”成為聚寶盆?估計也是南柯一夢而已。
歷史遺跡更多的是一種記憶而非“再造”。古羅馬的斗獸場,希臘的奧林匹亞遺址,墨西哥的瑪雅遺址,至今“原汁原味”,未經改造或是推倒重來搞“人造”,但那才是真正的歷史、人類的瑰寶。“再造”遺跡如同臨摹名畫,花錢再多也是不值錢的赝品。
遙想秦的滅亡,就是因為始皇不顧民生、橫征暴斂,大興土木建阿房宮。阿房宮是暴政、罔顧民生的一面鏡子、一本反面歷史教材,焉能追腥逐臭、勞民傷財再造這種“敗家”工程。
“新阿房宮”項目是否上馬、如何建造,人大不能缺席、失聲,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公眾負責的態度主動介入,對項目計劃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依法行使權力進行票決,不能聽任搞“拍腦袋工程”勞民傷財。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唐代詩人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描述的“天下第一宮”近期引起輿論關注。西安擬投380億元造“新阿房宮”,被疑燒錢形象工程。
投資380億元造“新阿房宮”,這可是大手筆。不管這錢是地方政府融資,還是商者投資,有一點需要厘清,即大項目與地方的民生、經濟發展休戚相關,捆綁在一起。既然如此,西安該不該再造“新阿房宮”,其“話語權”不能由地方政府單方壟斷,而應有多方意見的博弈。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對照《憲法》,像“新阿房宮”這類大項目是否上馬,人大聲音不能缺席,人大程序不能缺位。
現實卻是,在有些地方,一些項目是否上馬,往往是地方政府與公眾的博弈,頂多有一些專家的有氣無力的叽叽喳喳,往往總是聽不到人大的聲音。有些大項目動辄被曝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有些項目頻頻引發公眾“散步”或上訪,追根究底,往往不是地方政府僭越人大程序胡作非為,就是地方人大充當“橡皮圖章”,反正很少聽到人大代表的登高振臂一呼,為民請命、代言。
具體到西安再造“新阿房宮”項目,“新阿房宮”是否淪為“半拉子工程”,我不敢預言。但我知道,計劃投資380億元造“新阿房宮”,地方政府聲音要有,專家、百姓的聲音要有,地方人大代表的聲音更不能缺席。
多年來,有些地方政府被指“不愛人民愛古人”,證據在於,原本捉襟見肘的財政錢不投入民生,而是樂此不疲地追尋“古人”,亂建遺址、塑古人像,似乎“古人”才是為官者的衣食父母。多年來,全國各地到底建了多少“假古董”、“人造景點”,枉費了多少錢財,這賬無人算清。“阿房宮”現在已基本無影無蹤的,地方政府投資數百億,就能將已變為農田和村落的遺址“復生”成聚寶盆?估計也是南柯一夢而已。
古羅馬的斗獸場、希臘的奧林匹亞遺址、墨西哥的瑪雅遺址,至今保持原汁原味,雖然破爛不堪,未經現代式的過度雕飾和“人造”,但那才正是歷史真跡、人類瑰寶,處處閃現歷史與文化的光輝與氣息。
歷史遺跡,更多的是一種記憶,而非“再造”。歷史遺跡“再造”,與臨摹名畫一樣,花錢再多,那也是一幅不值錢的赝品。試想,誰會花錢去看一個“山寨”的“阿房宮”?
遙想秦的滅亡,就是因為始皇不顧民生,橫征暴斂,大興土木建阿房宮。阿房宮,是暴政、罔顧民生的一面鏡子,一本反面教材,地方政府欲再造山寨版“阿房宮”,豈不是遺忘歷史的教訓、欲重蹈覆轍乎?
“新阿房宮”項目造與不造,或是如何造,地方人大不能缺席、失聲,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地方公眾負責的態度,主動介入對項目計劃進行充分地調研和論證,依法行使權利進行票決。
8月8日多家媒體報道,西安擬斥巨資對阿房宮景區進行拆舊造新,原本那個當時投資2億元、已建成十多年的人造景點近期將被拆除,計劃投資380億元再造“新阿房宮”。此消息一出引發各方質疑,項目方稱不是簡單的拆建,專家提醒要有新意,避免再次失敗。
文化地產專家易介中擔心,現在“新阿房宮”建設,操作過程中缺少一個好的團隊,沒有世界知名的規劃大師來操盤,很難讓大家心服口服。而且,“新阿房宮”項目此前也未在相關媒體進行問計於民、公共互動等。不難看到,“新阿房宮”仍是一個封閉性、保密性很強的文化項目,仍有“關門決策”“權力審美”的嫌疑。
所謂的“新阿房宮”,未能體現出新亮點,未能將文化新創意面向公眾進行公開展示、與群眾及專家進行積極互動,規劃項目缺乏“人無我有,人優我特”的地方 特色和深厚內涵,仍有嚴重的同質化傾向。人們有理由擔心,它會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文化政績工程”,看起來氣派輝煌,“燒”了很多錢,卻極有可能是一個華 而不實的“文化泡沫”。
當下,各種花哨的人造景觀早已引起公眾的審美疲勞,要想讓文化項目煥發出時尚和時代新意,借公眾的腦,才能做好“大家的事”。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唐代詩人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描述的“天下第一宮”近期引起輿論關注。古都西安計劃 投資380億元再造“新阿房宮”的消息令許多人擔心,拆舊建新的阿房宮是否又會成為一個燒錢的形象工程?抑或是借遺址公園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最終會 對阿房宮遺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專家提醒:要有新意 避免再次失敗
陝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所研究員張燕認為,阿房宮項目提出要打造西安國際一流的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必須對它進行經濟效益評估和風險評估。以前打造“曲江模式”,請的都是有名的專家,但是風險評估後與實際出入很大,考量評估是否真實,政府需要有反測評。
張燕認為,不能孤立地談阿房宮文化產業基地,要放在整體城市規模上來看。西安打造了許多大景觀,很多模式都十分雷同。“我們要問阿房宮的新意在哪裡?是 否和現在已經建成的大明宮、法門寺、樓觀台、浐灞、臨潼有區別?景觀體系的優勢在哪裡?阿房宮景區的打造,必須對其他景區進行研究,這是成功的關鍵。”
文化地產專家易介中認為,阿房宮遺址所在區域處於城鄉接合部,比較落後,很多百姓願意搬走,改善生活方式,這也是政府履行的職責。輿論不應被380億元的數字嚇住,這筆錢應該是分級、分期投入,並非一次性投入。
易介中告訴記者,項目能否成功,誰來做很重要。比如辦奧運會,有人賠錢有人賺;世博會有精彩的,也有難看的。現在“新阿房宮”建設,操作過程中缺少一個好的團隊,沒有世界知名的規劃大師來操盤,很難讓大家心服口服。
在台灣,此類項目會有學者、民眾共同參與,進行公示公告,這是值得借鑒的。如果該項目的開發,能帶動區域形成國際化的生活方式,使當地老百姓受益,社會公眾就不必太過敏感。
再造阿房宮,是一個大項目,而且投資巨大,因此再造就要多發那個考慮,以免再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