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及時搶救和保護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及時搶救和保護

日期:2016/12/15 1:19: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受到我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03年我國政府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使許多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中國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巡視員李建輝在“2014·中國西藏發展論壇”上說。 

  據李建輝介紹,2002年至2009年,國家財政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達3.86億元,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經費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1年,國家財政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達4.15億元,比9年前翻了400倍。

  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共投入9716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西藏自治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和傳承。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尼瑪次仁說,目前,西藏各類非遺項目1000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76個,藏戲和格薩爾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西藏還有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8名,國家珍貴古籍158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4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9個。

  統計數據還顯示,截至2011年,在國務院公布的三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占34.9%。在公布的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少數民族傳承人占26%。中國目前設立了1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建在民族地區的有6個。

  李建輝說,歷時30年編輯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全面反映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戲曲、音樂、舞蹈、民間文學、曲藝等10個領域的巨著;《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是中國第一部少數民族古籍解題書目套書,全書共66卷、近100冊,是搶救、保護和整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此外,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格薩爾》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總印數達400萬冊,按藏族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薩爾》。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為1.14億人,占總人口的8.49%。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通用漢語言文字外,53個民族使用著100余種語言,22個民族使用著28種本民族文字。目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使用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政府集中出台了《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等一批重要法規和文件,確保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有利於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制度和政策體系,這些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廣播影視、文化遺產得以保護,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源於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李建輝說,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雙語教育、行政、立法和司法、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廣播影視、信息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少數民族群眾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得到了保障。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累計投入110.4億元為民族地區購置設備,用於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的譯制。國家通過直播衛星平台播出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節目達43套,電視節目48套,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收聽收看到本民族語言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國在10個省(自治區)共建有10個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

  為期一天半的“2014·中國西藏發展論壇”13日在拉薩閉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政要參加了此次論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