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晉蒙交界的右玉縣,是中國漢代至明朝長城古堡遺址較為集中的地區。在風霜雪雨和人為破壞的影響下,這些長城和古堡如今大多只剩下些斷璧殘垣。
“在右玉能看到好多堡連環,像殺虎堡、破虎堡、威坪堡、雲石堡,它們之間形成了層層封閉、環環相扣的防御體系。”山西省右玉縣原政協主席王德功說。
右玉縣境內有北魏長城8公裡、明長城87公裡、明代古城堡100多座、烽火墩台2000多座,馳名中外的萬裡長城橫亘東西,萬裡茶道縱貫南北,兩條大動脈在此交匯。縣城西南的鐵山堡始建於1559年,碑題鐵塞金湯,如今這裡已不見城樓,部分城牆幾乎完全倒塌,城堡中央的區域被開墾成了莊稼地。
王德功說,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曾在此地修城進軍,成為七雄之一。衛城右衛鎮原有東南西北四門,均設有甕城。目前,政府正在修繕城門,但城牆並沒有得到重修與加固。
與右玉縣相隔不遠的大同市新榮區得勝堡始建於1548年,背依古長城,與鎮羌堡、全國最大的馬市遺址四城堡、宏偉的得勝口以及飲馬河濕地等組成一組龐大的古堡群,俗稱三堡一口。其中最大的得勝堡曾駐守正三品參將,官軍2000多人,馬騾1000多匹頭。
“破壞比較嚴重,整個三堡一口的
城牆磚都沒了。”山西大同市新榮區長城古堡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說。
得勝口是漢蒙通商的重要關口,鼎盛時可容一輛大車通過,現在只剩下被瓦礫廢土掩埋了大半截的大豁口。當地政府為保護古堡群,正計劃搬遷堡內居民。同時也成立了長城古堡管委會,並在古堡中雇用長城看護員防止人為破壞。
“主要是人為因素,人們意識的提高還有差距。”這名工作人員說。他同時表示,通過近年的宣傳,很多人已經認識到了保護長城古堡的重要性,破壞行為已大為減少,並有局部得到了重建與開發。
王德功則告訴記者,近年成立的長城文化保護研究會吸納了沿邊每個城堡、鄉鎮和村落以會員身份加入,以此形成一個保護群。“政府在有限的資金內加大了對長城古堡的保護,還要進一步教育人們愛護歷史文化。”他說。
目前,長城和古堡的旅游價值已逐漸被地方政府認知,受訪人士認為,對於長城和古堡的開發要避免出現開發中破壞,與各地分散、局部的保護和開發相比,除了繼續增強保護意識外,出台全國長城和古堡總體保護規劃更是勢在必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