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的那些古建築,都被留在了這裡…
日期:2016/12/14 11:52: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翼角飛翹,風铎叮咚,費時近兩年,木雕微縮作品“隆山塔”近日終於完工了。這座出自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萬錫春巧手的木雕隆山塔,高1米多,是參照實物以1∶38比例微縮而成,精巧至極,細節部分與原建築幾乎分毫不差。
▲木雕“隆山塔”
微縮“隆山塔”風铎也可隨風而動
位於隆山之巅的隆山塔,與飛雲江大橋交相輝映,是瑞安的重要標志。
隆山塔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隆山塔正式名稱為“明因寺白巖山寶塔”,是座風水塔。抗戰期間,塔剎、腰檐、副階全部坍毀,塔身殘存五層,底層青磚風化嚴重。1988年市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欄,按原貌復原,塔高38.5米。
萬錫春“建造”的木雕隆山塔,與原建築比例為1∶38。微縮的塔身也砌造在須彌座式台基上,六面七層,底層有副階,每層繞有木構腰檐、平座,每面隱出槏柱和倚柱,分成三間,每層明間辟為壺門(壺門,建築中須彌座的圖案及家具中的裝飾,一說為“壸門”)。
木雕微縮的隆山塔,外施回欄,木構腰檐,翼角飛翹,龍頭充滿神韻,微縮的風铎(風鈴)也可隨風而動,讓人歎為觀止。
萬錫春告訴記者,木雕微縮隆山塔的創作,從2013年就開始了,他放棄休息和休閒娛樂,在業余時間裡構思、設計、畫圖,到材料收集和木雕組裝成功,花了近兩年時間。
萬錫春說,創作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大概就是斗拱、翼角的龍頭和風铎。只有五六毫米的風铎,在雕刻時連手指都拿不穩。微小的龍頭神韻更難雕刻,在這小小面積上雕刀的穩定性更難把握,雕刻線條要流暢美觀,沒有多年的定力,根本辦不到。42個風铎花了他3天時間,42個龍頭則花了他一周的業余時間,手指頭被雕刀劃破出血是常事。
▲木雕“小沙巷台門”
用木雕“留住”家鄉古建築
萬錫春是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多年從事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對瑞安的古建築有一種特別的情懷。
2005年下半年開始,他編輯《瑞安記憶·古城》一書,實地考察時發現,我市眾多古建築非常有特色,但是一些古建築已被損壞或拆除,他感到非常痛心。於是一個夢想在他心中升騰:如果能以微縮模型的方式“重現”這些古建築就好了,尤其是把一些將要消失和已經消失的古建築,以微縮模型的形式保存下來,一方面可供後人觀賞,另一方面也能加強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萬錫春平時愛好收藏、書法和文學,加上他年輕時學過兩年木工,這些都為他木雕微縮古建築提供了便利條件。
懷著對家鄉古建築的熱愛,萬錫春挎著相機尋尋覓覓,拍下了大量資料照片。經過實地考察,又參考大量史料,他定出了方案,開始著手制作。
▲木雕“登科坊”
為了使作品更加精美,萬錫春專門到中國木雕之鄉東陽購買了專用的木雕雕刻制作工具。2006年上半年,第一件作品“小沙巷台門”完工,萬錫春更有信心了。2007年在雕刻“話桑樓”時,沒有實物(當時話桑樓未曾重建),他就去找文物部門的史料和照片,外部整體造型有了,內部結構的照片沒有,他又去尋訪知情的老人。
除了“隆山塔”,萬錫春已利用業余時間,按實物1∶22的比例,精心雕刻了“小沙巷台門”、“話桑樓”、“玉海樓台門”、“豐湖亭”、“古戲台”和“登科坊”6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