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不能隨意變歷史文化街區

古建不能隨意變歷史文化街區

日期:2016/12/15 1:20: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城鎮保護問題迫在眉睫,而隨著去年香港演員成龍公開向新加坡一所高校捐獻四棟徽派古民居,古建築保護問題也凸顯出來,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那麼,古建築保護存在著哪些難題?有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繼續進行深度分析。 

與其批評成龍莫若自我反省

在成龍連發4條微博表示要向新加坡捐獻中國古建築以後,很多人對成龍的舉動表示強烈不滿。孫華則認為,如果一個村鎮的房子幾乎都變成當代樣式,只剩下一兩棟老房子,那把這一兩間古建築拆下來後,到異地復原保護,也不失為一種辦法,雖然這不是最好、最理想的方法——因為建築是與環境相生相融的,失去了原來的環境,也就丟失了很多歷史、文化的信息。“古建築最理想的保護方式是整個村子都能保持原貌。但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所以,與其批評成龍捐獻古建築,莫若批評大家都去賣老房子,隨便拆、隨便賣、隨便破壞。相比那麼多人將房子拔掉重建,成龍買下來這些古建築,是做了一件好事。” 

孫華談到,當前我們的古建築能保留下來的,要麼是政府買下了,變成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維修保護;要麼就是文化公司買下了,變成旅游開發的項目——我們的很多歷史文化街區,都是把原住民趕走,變成一個純粹的旅游景點,這其實有悖於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而國外的普通民眾,都很自覺地維護自己的老房子,他們的教育程度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自家的房子越老越驕傲,即使想將裡面改造得現代化一些,也不會動房子的結構、外觀。“如何讓我們的老百姓都重視自己前輩、祖先的留下的東西,不輕易賣掉或改建,甚至整個拔掉重建?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老房子是自家的寶貴財富

在孫華看來,做好古建築保護,首先必須著力於對民眾進行教育、引導,認識到老房子是自家的寶貴財富,“我曾到過一個村子,在最好的古民居裡,卻聽到戶主的孩子——一位中學生說:‘房子太黑了,住著不舒服,我高中畢業後要到廣東打工,掙了錢回來就把它拆了,再建個洋氣的,不想留著這個破房子。’在我們的年青一代,仍然是這樣的意識,可見我們的教育任重道遠。” 

成龍捐古建築事件出來後,有媒體報道稱,磚木結構的徽派古民居,除日常維修外,一般二三十年要進行翻修,五六十年還要進行大修,這種頻繁的持續性保護投入,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 

孫華說:“我國的很多老房子,產權關系特別復雜:有的老房子原來是地主家的,土改後被分給了多家貧農,沒有血緣關系的一群人住在一起,在義務方面更加缺乏承擔意識;有的是比較大的家族共用,一套大宅子住了好幾兄弟,在權利方面彼此都想爭搶,在維修方面彼此則互相推诿。國外基本是長子繼承制,長子本身也就自覺地負擔起對祖屋的維護職責。” 

除此之外,有古建專家曾表示:徽派之類的古民居,一般重視大門外觀、大廳擺設等公共部位,忽視生活功能的私密性和舒適性,臥室、內房通常比較小,采光、通風、隔音、防塵、防水、防火功能很差,更沒有室內排水,不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年輕人大多不願住老房子。 

所以,孫華認為,除了教育,相關部門也要想想辦法,讓人們在這樣的老房子裡也能住得有品質,從心裡真正產生自豪感。“對老百姓的房子,政府無法像對待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那樣投入大量資金去維修,但要盡可能建立起一種機制,譬如政府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老百姓去維護自家的古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