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駱駝城文物管理工作者 戈壁古城的“寂寞衛士”_中國文物網
日期:2016/12/14 21:27: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張剛制止機動車進入駱駝城古遺址。
一輛摩托車,兩名年青人,日復一日奔波在人煙稀少的戈壁荒漠上,在方圓100多平方公裡的駱駝城古遺址和許三灣古墓群留下他們無數寂寞的腳印……
挨罵是常有的事
9月22日,天剛微微發亮,甘肅省駱駝城文物管理所院內,張剛和邢宗玄就一骨碌爬了起來,兩人簡單洗漱並很快吃了點饅頭。張剛騎著摩托車直奔十幾公裡外的許三灣古墓群,而邢宗玄則徑直走進了安防監控室,查看大屏幕有無異常。此時,時間還不到8點鐘。
雖是初秋季節,但由於前一夜下了一場小雨,冷飕飕的寒風吹打在臉上,似乎已進入了寒冷的冬季,張剛不禁打了幾個寒顫,但他仍然風馳電掣般向許三灣古墓群進發。
“這樣的天氣對於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即便是冬天大雪紛飛也不能耽誤巡查。”半個小時後,張剛到達了許三灣古墓群,周圍一切寂靜。遠遠望去,范圍巨大的古墓群盡收眼底。沒有發現任何可疑情況,但絲毫不敢馬虎的張剛仍然要按照“慣例”深入巡查一遍。“墓群裡不允許任何機動車輛進入,我們也得嚴格按照規定辦事。”說著,張剛把摩托車放在路邊,已經步行進入了古墓群,邊走邊四處掃視著,不敢放過任何一個角落,軍人出身的張剛獨特的偵查本領此時有了用武之地。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也是我們巡查的重點季節。”經過三年的文物保護工作,張剛已經基本摸清了一些規律。他告訴記者,每年開春和秋收後,是附近村民拉沙、挖土搞修建的黃金季節,稍有不慎就會有村民偷偷到文物保護范圍內挖沙取土,這對文物破壞性是極大的,這也由此成為了文保員日常巡查的重點季節。“遇到挖土、放牧的村民,我們主要以勸說制止為主。”張剛笑了笑,他告訴記者,雖然他們也經常對周邊群眾講解宣傳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村民們也知道文物保護范圍內不能隨便挖沙取土和放牧,但他們卻認為自己世代居住於此,挖點土取點沙或者放牧不礙大事。
去年秋季的一個早晨,天剛蒙蒙亮,張剛查看視頻監控,發現一群羊在駱駝城古遺址內吃草,他趕忙與邢宗玄騎車前往駱駝城遺址,看到一位60多歲的附近村民蜷縮著身子在古城牆根下抽旱煙,任憑張剛、邢宗玄苦口婆心勸說,老人就是不為所動,並且理直氣壯地稱:“我就是附近的人,這裡不讓放牧,你們給我指個放牧的地方。”見勸說無效,張剛與邢宗玄跑進老人羊群抓了一只羊以示警告。見狀,老人急忙將羊群趕出古城遺址,並且與家人多次前往文物管理所索要自己的羊只。“其實我們並不想真正扣押老人的羊。”張剛笑著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主要還是警告而已。當日下午,在老人寫下“今後不在古遺址放牧”的書面保證後,張剛讓老人把羊帶走了。
“文物保護,挨罵是常有的事!”張剛告訴記者,文物周邊或者遺址內挖沙取土、放牧的事情,他們每年都會遇到幾次,遇到講理的村民,勸導一下他們就會停止破壞行為,而遇到不講理的村民,不但不停止,反而還會破口大罵“你管得多”,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張剛只能向上級部門及公安部門、國土部門匯報,也只有在這些執法部門的配合下,才能有效制止村民們的破壞行為。
與記者說話間,兩個半小時過去了,張剛才用腳步將許三灣古墓群巡查了一圈,當日沒有發現任何破壞古墓葬的異常行為,張剛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待張剛驅車返回文物管理所時,已經是中午11時30分了。
正常輪休很難實現
采訪中記者得知,駱駝城文物管理所目前僅有2名職工,即張剛與邢宗玄,兩人擔負著駱駝城古遺址和許三灣古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保工作。1982年出生的張剛從天水退伍後在家待業一年,於2012年12月23日招考進入駱駝城文物管理所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當年與他同時招考進入文管所的同事邢宗玄今年只有22歲,也是一名退伍軍人,更是一名名副其實的“90後”。“這裡地處戈壁灘,少了農田村落的抵擋,風沙特別大,且太陽紫外線很強。”記者看到,經過三年文保工作的風吹日曬,如今兩人皮膚均為“古銅色”。
張剛告訴記者,剛剛參加工作時,文管所以前的兩位文保員因工作調動或其他原因同時離開了,他和邢宗玄到來時對於文保工作兩眼摸黑。再加之兩人參加工作之初和附近村民互相都不熟悉,遇到矛盾時不會處理,有時候甚至和村民互相吵架,強硬的態度不但不利於解決矛盾,反而激化矛盾,與村民形成了對立局面,工作很被動。後來,兩人通過思考,對於村民的破壞行為,制止的同時也要注意勸導。加之目前已經和周圍村民都互相有了了解,也較為熟知,對於他們的勸導,大多村民也都會理解並積極支持,工作局面算是打開了。
提起做飯,22歲的邢宗玄不好意思地笑了。兩人正常情況下都是輪流休息,剛參加工作之初,邢宗玄因為不會做飯,經常挨餓。“有時候實在餓極了,就會用電飯鍋焖點米飯,伴著辣醬吃,雖然難以下咽,但也沒有辦法。”邢宗玄告訴記者,現在他已經逐漸學會了炒菜,即便是很難吃,但總算可以湊合著填飽肚子。而只要張剛在時,他就會吃到可口的飯菜。邢宗玄稍帶私心的“願望”大多時候都是能夠實現的,因為雖然規定兩人輪流休息,但因文管所除了正常的文物保護工作外,還有駱駝城遺址周圍十幾公裡長的防風固沙林帶和300多畝農田也都是屬於文管所的管理范疇,因此他們兩人幾乎沒有正常休假過。
“我虧欠最多的就是女兒。”張剛告訴記者,經常一個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情。如今,他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已經8歲,女兒的學習及生活全靠在縣城干個體生意的妻子照顧,每天中午母女倆吃的都是早晨妻子從家裡帶到攤位的剩飯,午飯後女兒就在攤位的凳子上睡午覺,晚飯幾乎都在晚上8點以後妻子收攤回家才吃。一次回家,思女心切的張剛想抱抱女兒,孩子卻略帶陌生地躲開了,張剛為此難過了好久。現在只要一有時間回家,他就盡量多陪陪女兒,盡量給女兒買好多東西。妻子嗔怪張剛“慣壞了女兒”,而這在張剛看來,卻是用物質來彌補對女兒虧欠的最好辦法了。
孤寂的守望者
記者從《高台史話》看到,高台縣是一個具有2100多年可考歷史的古老縣份,悠久的歷史在該縣境內留下了豐厚而又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至今,轄區內有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13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駱駝城、許三灣兩處“國保”單位曾出土漢晉簡牍、魏晉彩繪壁畫磚、彩繪木板畫、木車馬等大批珍貴文物,是研究古代河西歷史文化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駱駝城遺址距離高台縣城20多公裡,遺址面積達30.77萬平方米,是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之一;許三灣古城遺址及周圍墓群距離高台縣近30公裡,這一帶有漢至唐代可見封土的古墓葬數千座,是國內公布最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總面積120平方公裡。
兩塊“國保”牌子壓在兩名年輕人肩上,責任可謂不輕。“既然從事了文物保護工作,就要能夠耐得住孤獨與寂寞。”張剛告訴記者,兩處“國保”單位都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遺址、遺跡,能夠保護這兩處遺址、遺跡,他們甚感榮幸,也絕不敢有絲毫馬虎。地處戈壁灘的兩處“國保”單位均遠離城市,距離最近的駱駝城鎮也有十幾公裡,且與周圍的村莊也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平時只有他和邢宗玄孤獨地默默守候著。幾日前的深夜,修完水泵回去的路上,邢宗玄撿回一只刺猬。他還收養了三個流浪狗,這些小動物就成為了陪伴他們最好的“朋友”。幾天後,他們雖然不捨,也還是將刺猬在野外放生,2只流浪狗也被喜好動物的附近村民領養。如今,文管所內只剩一只狗與兩人作伴。“畢竟遠離人群,養只狗看家護院的同時,也可以緩解兩人的孤寂。”
22日下午,張剛與邢宗玄又開始駱駝城古遺址的巡查工作。在古城內,兩人發現了新的車轍印跡,正在辨析之時,“突突突”的拖拉機聲響由遠及近從古城牆外傳來。兩人隨即前往古城牆一處豁口處,附近一村民正開著拖拉機准備進入古城欲走捷徑去搬家。張剛立即揮手示意停車,並擋在車前方,簡單詢問後告知村民拖拉機不能進入古城,該村民便繞道走了。
張剛指著一處古城牆告訴記者,駱駝城遺址牆體表面遭受千年的嚴重風蝕、雨蝕,出現基礎掏蝕凹進、崩塌、裂隙等病害,為此上級政府部門專門撥款實施了駱駝城遺址搶險加固工程,並且在遺址及周圍墓葬群安裝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24小時不間斷的聲敏、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千裡眼、順風耳”願望,有效保證了該遺址的安全。
“雖然技防對文物安保工作有了很大的幫助,但人防工作也還是不能松懈。”夕陽西斜之時記者離開,張剛與邢宗玄仍在古城內四處巡查,空曠的城牆內只留下兩人孤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