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太倉“皇家糧倉”橫跨元明兩代

太倉“皇家糧倉”橫跨元明兩代

日期:2016/12/14 21:44: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9古建網;oU2J]D

  橫跨元明兩個朝代,當年曾儲糧百萬石99古建網:iH,N'V0\`q2O

99古建網T^)~6gcsUT ~

  江蘇海運倉,大名鼎鼎,從元代開始作為“皇家糧倉”存在了100多年。但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當明代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認為海上運糧既要面對海盜,又要與海風海浪博斗,重新采用河運廢除海運後,作為當時中國糧食神經樞紐的海運倉從此“退役”。99古建網lF@uaxN

A&eJ8{9G0  700多年之後,海運倉早已不在,遺址變成了農田。不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專家們通過科學儀器又重新找到了這個曾經的“皇家糧倉”。今年12月,考古專家們將在海運倉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當年為皇家供糧的“皇家糧倉”正慢慢變得清晰起來。

&x!b^-z:t3j0 99古建網q"t qe)w] _k

  海運倉遺址面積11萬平方米

UrLS!Jpe dA0 99古建網:KL1lvc+x

  今年夏天,由蘇州和南京兩地組成的專家組來到了太倉城廂鎮南郊。專家們懷疑,700多年前的皇家糧倉海運倉就在這裡。“為什麼叫太倉呢?就因為在歷史上它曾經作為皇家糧倉的所在地。”99古建網u|o3a hA+f

(^-a:W2l Z'u)g0  江蘇省地震局的專家張治天說,他到達太倉城廂鎮南郊正是大熱天,每天都汗流浃背的。張治天有一個特殊的探測儀器,通過探測儀反饋的地下磁場干擾信息,他能夠准確判斷遺址的所在地。99古建網`,c"y#i(Z(vk

&J8v*AH,aq0  “今年夏天,我受蘇州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的邀請去探海運倉遺址情況。當時他們要我探一下,太倉城廂鎮南郊劉家河附近的高地是否就是海運倉所在,如果是,有什麼基本分布情況?”張治天說,當時遺址上種了莊稼,不是西瓜就是棉花,很多地方都不能動土。海運倉從元代開始存在了100多年,但到現在,它早就湮沒了,連房屋基礎都清掉了。文物專家們通過探測儀器以及作勘探點,很快摸清了它的面積和大致區域。“無論是當年的糧倉、運輸、碼頭、曬糧、保衛、消防都能夠找到跡象,國內很難找到這麼好的糧倉遺址。”張治天說,整個遺址為台形,高出周圍地面0.5至1.5米。遺址由兩個長方形土台組成,面積約11萬平方米。

p7pj(q&pzs0

!|3D)d9^)m-X!G^0  當年儲糧百萬石,是皇家糧倉

D)Y!yV$`Y0

E&P7Jc4]&DF0  不過,最早隱約感覺到海運倉的是太倉市博物館原館長吳聿銘。上世紀80年代,吳聿銘曾經到太倉南郊農場進行調查。他發現,這個農場有點怪,是個高台地,而且在農場裡還找到了青石柱礎和元代的青瓷,明代的青花瓷片。99古建網#\0c6k+JnpJ!N:Ig\

"x_#Nt*fVR b9W.^0  “雖然當時也有相關的民間傳說存在,不過缺乏證據!”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吳聿銘翻閱了大量的史料,他發現有很多明代太倉文人都記錄了有關信息。根據史料記載,有關海運倉的“身世”也漸漸清晰:太倉,在城南婁江北岸,也叫海運倉,共有919間廒倉,貯存了浙江南直隸各處糧食數百萬石,俗名也叫百萬倉。99古建網 bB,PO&R4p0tm

99古建網 C3B$G%x*qz

  蘇州市博物館考古專家丁金龍告訴記者,此次文物調查到的情況和文獻正好相互印證。從調查采集到的元明龍泉窯瓷碗底、青瓷片等證明,歷史記載的“海運倉”確實存在,基本可確定始建於元代,擴建於明代,規模很大,主要貯存從江南各地征集的糧食,以備軍需。“當年,皇家把江南的糧食集中到太倉,而後從太倉的海運倉出發,從海路運到天津(大沽),然後到達北京(元大都)。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仍然利用這個皇家糧倉,不僅為皇家提供糧食保障,前線打仗的軍糧也由這裡提供。”

^iSt,\1` Y_0 99古建網9R`1qi1R.H

  興和廢都與海盜有關99古建網 Wz/X }L"c7pN

`4xm[U0  專家告訴記者,“從西漢到宋朝,歷代政府都將各地征收的糧食經由黃河或汴河等河道運往京城所在地,以供官俸、兵饷、宮廷開銷,稱為‘河運’。元朝初期,因運河壅塞,世祖忽必烈改變了漕糧運輸渠道,開辟了海上運輸航線,這是‘海運’的先河。”

uBGNX#^\0r5f0 99古建網fyi+U5bu

  而漕糧海運始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納丞相伯顏的建議,由官軍船隊押運,從海道運送漕糧到京師。“元朝政府抓獲了兩個海盜,並把他們招安了。後來,元政府利用海盜的長項開建海運倉;並封他們為海運萬戶侯。”張治天說,元朝政府利用的是“以盜治盜”,因為海盜出身的海運萬戶侯深谙海盜會采用什麼方法來盜搶。

2_pX9[.P!D0

L)uJ4nC|wv`1p0  但是,海上運輸要經歷驚濤駭浪,還有盜賊橫行、漕米霉濕等客觀上的困難,加上商船雇價、倉吏勒索等問題。到了明朝的朱棣,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便加寬元代運河和江淮一帶水道,南北河運渠道得到疏通,永樂年間,漕糧改由官軍沿南北大運河運至北京,漕糧海運就此結束。99古建網WSv{}

99古建網|9Y|QT

  漕糧走河運不走海運了,海運倉自然就淘汰了。這之後,海運倉就變成了明清時期部隊的練兵場。“這裡是最大的練兵場之一,主要是騎兵的訓練場。於是士兵們拆高填低,海運倉就此消失。”99古建網m)]k;O4D-T_#R

z5^CO _8e;p'w4xT0  有很先進的環形單向循環水道99古建網 KZEc*X:Kj

/hH/yI|&Vw!R0i9W0  “海運倉遺址的發現非常有意義,它橫跨了元明兩個朝代,我們國家難得有這麼好的糧倉遺址。”張治天介紹, 通過考古調查,他們還發現了糧食的運輸通道。他認為至少有3個碼頭。“周邊水系很發達,是環形的單向循環水道,一進一出,效率很高,也很先進。我們調查發現,現在的水道和古水道還有一定差別。”

P;qh dHk0 99古建網'cY)hq"]t:P

  這個“皇家糧倉”是什麼形狀的?張治天說,以前大家認為應該是圓形的,但是,通過調查,他們發現是長方形的。“我們發現了直角拐彎的痕跡。”不過,這個當年的皇家糧倉消防是如何布置的?是如何建的?還埋藏了多少秘密?太倉市文廣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下個月,考古專家們還將對海運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99古建網Asg1Q2\0H$W"[*TY)\1K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