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廟被大雪壓塌,搶修途中意外發現“它”

古廟被大雪壓塌,搶修途中意外發現“它”

日期:2016/12/14 11:12: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全國各地都普降大雪,讓人們一下子體會到寒冷的味道。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也不例外,下的那個雪有半米多深了,把北疆鄉一個村的古廟都給壓塌了。這個古廟建於明末時期,當時正是清朝起兵造反的地方,建造這個古廟是為了供奉海東青,女真族的崇拜的圖騰,經歷這麼多年,雖然早就荒廢,但是還沒有倒塌。

這次大雪把這個古廟徹底壓塌了,古廟在村裡很多年了,既然塌了村長就組織人員去清理一下,也算對這件事情有個了結了。
當時建造這個廟宇的時候,正值女真族發展壯大的時候,從四處搶來的寶貝無數,但是村民也不會想到古人會有把寶貝藏到這個古廟裡,都這麼多年了,哪有人會對這個不起眼的古廟有疑心。

古廟被大雪壓倒,村長帶人整理殘局,在倒塌的牆裡面,發現了一些金子和珠寶,這可是不得了的發現,這些寶物可是又上千萬的價值。其中,最值錢的應屬明代銅佛像,這個佛像精美,雕刻的栩栩如生。

近年來,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明清金銅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資。近日,在紐約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座“西藏11、12世紀銅瑜伽士坐像”以486.9萬美元的成交價創下西藏雕塑拍賣世界紀錄,引發界內強烈關注。內地佛像拍賣也結束了前兩年價格持續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溫,一些工藝精湛、存世量較少的明清佛像也讓許多藏家們摩拳擦掌,熱情高漲。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2015年春拍以來,內地佛像拍賣價格完全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明清之前的佛像多為高古佛像,即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多為藏傳佛像。在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因為海內外藏家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據悉,明代宮廷造像始於永樂年間,這一時期,宮廷還設置了專屬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其中,明清金銅佛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資料顯示,明代時期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2013年新加坡伯明翰秋拍中,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最終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單體佛像造像的成交紀錄。
這樣的國家級別的寶貝最終還是被善良的山裡人上交國家告終,多麼樸實的人們,既然知道價值不菲,但是毅然上交國家,這樣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來源:盛世收藏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