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是古人的精華在地震中都不倒塌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是古人的精華在地震中都不倒塌

日期:2016/12/15 1:29: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據歷史記載,許多古代建築在地震時被震毀。這些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品都隨之坍塌,消失了。但是有些木結構古建築卻依然沒有倒塌。
  

  獨樂寺坐落在薊縣城內,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代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其中的觀音閣柱子是一截一截疊起來的。清康熙年間曾發生一次8級地震。1976年又發生唐山大地震。這兩次地震使許多建築毀於一旦,而這座觀音閣卻安然無恙。
  

  木結構的建築,諸如琉璃瓦大佛殿等等反而未因地震而塌倒,浙江寧波市洪塘鎮北的保國寺,歷經千年風雨,經受多次台風襲擊和地震考驗,迄今巋然不動。實為古代建築的珍品。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木結構其交接處用榫卯作結合點,木構的榫卯有彈性,這樣在暴烈的震動中,榫卯有活動性,所以它具有抗震的性能。
  

  山西省靈丘一帶曾發生一場震中裂度為九度的地震,各種琉璃瓦建築物傾刻倒塌,唯有位於應縣震區高達67公尺的佛宮寺釋迦塔絲毫無損。前幾年,應縣一帶發生5──6級地震。1998年張家口地震又波及應縣,釋迦塔仍象沒事兒似的。更為神奇的是這個木塔在避雷防火方面深不可測。歷史上的好多木塔曾毀於雷擊,葬身火海,而 應縣木塔卻經受住了無數次特大雷擊,沒有對它造成任何損害。如果是其它木質建築,早就化成灰燼了。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從公元1487年到1721年,由於多次地震,西安小雁塔有過三裂三合的神奇經歷。第 一次明成化末年,長安地震,土裂尺許。正德末年,地再震, 塔卻一夕如故。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年地震,塔裂為二,癸卯年復震,塔合無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年震,塔又裂,辛丑年復合。史料所記載的這6次地震中,有幾次是破壞性極強的。

  中國古建築神奇的抗災功能,不但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興趣,也一直是全球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家關注的焦點。遺憾的是雖然研究者們提出了種種假說,如建築結構說,地質結構說,地理環境說等等,但均是一家之言,至今沒有定論。還有待學者專家們進一步破譯。

     經歷多次地震和其它自然災害的侵蝕,各類古建築仍能保留至今,說明它們具有一定的抗震防災能力,但其中也有不少古建築在地震中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損壞。了解琉璃瓦古建築的震害特點,對於研究古建築的抗震性能及其震害規律是十分必要的。木構建築與磚石結構比較來說是耐震的,在無數次大的地震中所保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木構或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